经过一番权衡,一年后,王娟选择了一家农业技术公司。在新的岗位,王娟最大的成就感来源于自己的“不可替代性”。“这份工作对专业知识有要求,不是农业出身真干不了。”她说,“比如选种、栽培方面最新的技术成果,我要手把手地教着农民。比起在办公室里敲敲键盘、复印文件,我觉得更有趣。”
此前,《新京报》一项调查显示,受访者中84.1%的人曾想过报考公务员。在报考原因中,福利待遇好、工作轻松稳定、有社会地位占据前三位。而真正将公务员当作“职业理想”看待的,仅占三分之一。
王娟看到的情况也大致相同。“我们班大部分同学都考过公务员,几乎全是冲着稳定、高福利去的。”王娟说,“可是,让我耐着性子走仕途,有点折磨人。相较于稳定,职业的发展空间和激情对我更有吸引力。现在的工作,谁负责的村子亩产最高,谁的业绩就好,回报就高,更适合我。”
在新的岗位,王娟结识了不少朋友。“我帮农民解决了问题,他们很感谢我。节前一个河北老乡还给我拜了早年,说来年给我带点特产。目前,国家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还不充分,很多前沿技术都没推广起来,这个领域的发展空间一定很大。”
“公务员只是千万职业中的一种。既不该被过度高估,也不该被‘妖魔化',成为腐败、高福利的同义词。”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说,“对于青年人而言,在选择进入公务员体系时,首先应该评估自己的个性、需求。如果一个国家大量青年人都以安稳、舒适作为求职的第一要素,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对此,庄德水表示,伴随着中央出台一系列禁令、规定,“官”不再好当必然是未来的大趋势。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推进公务员聘任制了。年轻人需要调整就业思路:不要因为社会对公务员的“冷”或“热”而影响自己的人生,应该以更平常的心态面对自己的职业。本报记者 骆沙 实习生 杨之光
(原标题:“没有完美的职业,重要的是清楚自己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