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的一番话让裴东光茅塞顿开,他开始了疯狂的学习,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坐到体育哲学、体育社会学、体育史的课堂里,他发现西方的体育竟然是这样的。他开始对体育产生一种敬畏之心,意识到自己曾经从事的其实是一项伟大事业。他越学越有趣,体育精神和文化开始在他心里生根,也深刻影响了他日后奥林匹克教育理念的创立。
毕业之际,裴东光在绿卡和回国之间犹豫不决。巴尼教授的一番话再次触动了他,“你是中国人,应该回国去为你的国家服务。回到你的学校,从基础工作开始,作为一个学者,你要扎根于土壤,在土壤中汲取营养。”裴东光就是怀着这样的责任心回到了祖国。裴东光说,“巴尼教授的教育精神和职业精神、对待学术的专一、看待生活的平凡,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未来的人生。”
滑雪世界冠军弗洛伦斯·马斯纳达和裴东光一起参观奥林匹克研究中心。千龙网发受访者供图
用爱开启奥林匹克教育北京模式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当时的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就高度赞扬了北京的奥林匹克教育,称“在奥运会开幕之前,中国已经拿到了第一块金牌。”而开启北京奥林匹克教育模式的正是裴东光和他的执行团队。
1996年,裴东光回到首都体育学院任教后就开设了奥林匹克课程。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羊坊店中心小学体育教师周晨光,他对体育的理解深深感染了周晨光。经过一次彻夜长谈,两人找到了共同追寻的奥林匹克理想,裴东光的教育理念终于有了承载平台。2001年,裴东光发动教师、大学生和社会热心人士,成立了民间奥林匹克教育执行团队。裴东光调侃当年,“那时的我们是‘三无’团队——无组织、无纪律、无收入。大家志同道合不求名利,只想为社会做点贡献,最终我们收获的是快乐和欣慰。”从2002年举办第一届模拟奥运会开始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前,他们走访了学校、社区、医院、监狱等,举办了数百场次的活动和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