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郑州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华网专访王绣)
提到洛阳,人们自然会想到龙门石窟,会想到洛阳牡丹。每逢洛阳花会举办的日子,如织的游人涌入这座有着4000余年历史的古城,只为一睹国色牡丹的雍容之态。白居易赋诗描画牡丹盛开时节的景象,说“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这一狂就是几百年。与牡丹花开时节的短暂“若狂”相比,新牡丹画派创始人王绣对于牡丹的热爱,应该算得上是“痴狂”了。
王绣与洛阳牡丹的结缘多少有些偶然。王绣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系,1968年参加工作来到洛阳,自己的根也就扎在了洛阳,一呆就是49年。回忆起大学期间对于牡丹的印象,她说:“在大学学习期间,我就有了很不错的绘画功底,但是却从未想过会与牡丹结下这么深的情缘。当时生活中各种牡丹元素的装饰品、日用品随处可见,牡丹画作也见过不少,我却没有见过真正的牡丹。那个时候,牡丹虽然被众人称颂,但却引不起自己的兴趣来,我喜欢的还是油画。”
(洛阳牡丹图片来自网络)
到了洛阳,见到牡丹,王绣才顿感刘禹锡在《赏牡丹》中所言非虚,真是“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我是在到洛阳的第二年才见到真正的牡丹花开的,看到它们那么大朵大朵地开着,那么雍容,那么华贵,一时之间都让我有些不知所措了,分不清它们到底是画工笔下的画作,还是真实的花朵。”
“我觉得凡是在艺术方面有所成就的艺术家,那一定是有着非常深厚的生活基础。就我个人来说,如果当初没有到洛阳来工作,没有见到牡丹,那么今天我也就不会取得这些成绩。”王绣这样看待自己之所以会在牡丹绘画上有所成就的原因。从1970年开始画牡丹,王绣凭借着自己在学校打下的绘画功底,再加上不断地进行写生创作,渐渐抓住了牡丹的神韵与风姿。1985年,在当地市领导和单位领导的鼓励与支持下,王绣将首次“个人牡丹画专题展”办在了自己工作的洛阳博物馆,当时恰逢第三届牡丹花会。作为洛阳当地艺术家首次在洛阳举办的牡丹专题画展,王绣的画展取得了空前的成功,60幅牡丹主题画作被收藏者抢购一空,其中多为日本人。
(王绣画作)
画展的成功让王绣一下子对继续进行牡丹创作有了信心,她也开始陆陆续续在洛阳当地和其他地方举办大小规模不等的画展,“当时我还兼任着洛阳市博物馆的副馆长,伴随着牡丹花展的成功,我们也将洛阳的文物展带到了广东、福建,韩国、日本、欧洲等地。”一个个在各地举办的展览让洛阳市博物馆抱得大名,洛阳市博物馆先后获得“全国十大地县级优秀博物馆”、“全国十大文物精品展”等荣誉称号。
更好地传播洛阳牡丹文化是王绣创作牡丹画作的不竭动力。在自己不断精进牡丹创作的同时,王绣还兼任了洛阳美协主席,把牡丹画作创作心得传授给众多学生。一开始在洛阳当地进行讲学,到了后来,王绣还把讲学活动办到了日本、韩国等地。“洛阳当地的农民牡丹画作也开始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在领导的授意下,我开始组织一些专家对农民画家进行专业指导。牡丹画作对于这些农民来说就是一种增收的手段,当时有句话说得很形象‘一张画,一亩田’。”
(王绣画作)
让王绣感到欣慰的是,她的画作还被当作河南省、洛阳市的代表性礼品赠送给国际友人。在她的影响下,洛阳市,乃至全国形成了很多牡丹主题绘画的组织。王绣的绘画风格对后来众多艺术家的牡丹绘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绣与洛阳牡丹就这样相互成就着。王绣因画洛阳牡丹而名扬天下,洛阳牡丹因王绣的画而声名远播,古都洛阳与洛阳牡丹成为世界知名的文化名片。同时,王绣还通过自己的创作和教学而改变并改善了整个洛阳文化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
“洛阳牡丹王”也就渐渐成了一顶戴在王绣头上的桂冠。
人物简介:
王绣,女,新牡丹画派创始人、中国美协会员、洛阳博物馆名誉馆长、洛阳美协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作品入选第二届当代中国花鸟画展、《姚蕙传粉》入选首届全国中国花鸟画展,《牡丹图》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中国当代牡丹书画艺术大展”等。多次参加全国及省级大展,并获奖。其美术作品由国家文化部选送泰国国王行宫“淡浮院”陈列并收藏;并多次作为国礼赠送印度、新加坡、法国等国家元首。部分作品被故宫博物院、钓鱼台国宾馆、日本、韩国等博物馆陈列并收藏。
出版有《洛阳汉代彩画》、《牡丹雅韵―王绣牡丹绘画精品》、《中国牡丹画技法大全》、《洛阳文物精粹》等画册。曾多次参加国内外绘画展览,并应邀出访国外举办展览和讲学。
文并摄/杨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