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的重大课题。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我们邀请到了全国人大代表、我国著名的石油城市—山东省东营市的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申长友,就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进行专访。
山东省东营市的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申长友
记者:欢迎申书记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首先请您向海内外朋友简要介绍一下东营的基本概况。
申长友:东营处于黄河尾闾,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是我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所在地,于1983年10月建市,面积8243平方公里,人口211万。这座城市有三个特点:第一,湿地生态城。黄河从东营注入渤海,造就了神奇壮美的黄河三角洲,形成了“黄蓝交汇”的奇观。湿地资源丰富,湿地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0%多。15.3万公顷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第二,石油工业城。作为胜利油田主产区,集中了胜利油田85%的产量和80%的石油地质储量,为国家能源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三,魅力创业城。作为山东省唯一全部纳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两大国家战略的市,作为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在中央和山东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正在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向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美丽幸福新东营的目标迈进。我们欢迎海内外朋友到东营考察观光、投资兴业。
记者:我们知道,近年来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给石油资源型城市发展带来了严重冲击,目前东营的发展情况怎么样?
申长友:这两年,受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低迷的影响,东营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面临资源型城市转型和经济升级的双重任务、双重压力。我们认真贯彻中央和省里稳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措施,迎难而上,积极作为,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一是主要指标增幅好于同类资源型城市。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479.66亿元,同比增长7%;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3万亿元,居山东省第四位;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达到221.87亿元。二是稳中向好的态势明显。特别是先行指标表现较好,去年全市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476.3亿元,增长15.7%,增量和增速均居山东省第二位;不良贷款率为1.44%,处于较低水平;工业用电量增长10.1%,居山东省第一位。三是城市竞争力显著提升。全市人均GDP达到16.4万元,居全国地级市第三位,总量和人均在所有石油城市中均居第一位。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是全国文明城市。
记者:听了申书记的介绍,我们感受到了东营发展的良好态势。东营在严峻的形势下突破重围,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申长友:东营这几年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几个方面:
第一,得益于中央和山东省的大力支持。中央高度重视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问题,高度重视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先后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把东营列为环渤海地区重要节点城市、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批复设立了国家级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区、东营综合保税区,为东营的转型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在中央和省里的支持下,长期制约地炼企业发展的使用进口原油资质问题得到解决,东营7家企业获得使用进口原油资质和配额2000多万吨,是全国争取数量最多的地级市。沿海高铁、京沪高铁二通道都把东营列为重要节点城市,东营正在成为区域交通枢纽。我们健全完善政策研究和推进落实机制,努力把上级支持政策转化为具体项目和资金投入,形成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大推力。
第二,得益于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对推进资源型城市发展,东营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为防止“油尽城衰”,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强综合实力,解决“一油独大”的问题。建市初,东营经济总量仅有21亿元,被称为山东的“北大荒”。胜利油田的开发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但长期以石油工业为主,经济结构单一。东营经济曾被概括为3个“70%”:70%的GDP来自石油,70%的产业来自石油,70%的财政收入来自石油。通过坚持不懈培育石油接续和替代产业,东营地方经济迅速发展壮大,去年地方经济占全市经济比重提高到89.3%,资源型城市转型取得了重大进展。二是加快转型升级,解决经济大而不强的问题。产业转型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关键和核心。我们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去产能上水平。工业,实施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双轮驱动,加快实现由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的转变。全市打造了石油化工及盐化工、橡胶轮胎及汽车配件、有色金属、石油装备四大产业集群,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6900万吨,是全国地炼能力最大的市;子午线轮胎产能1.68亿条,占全国的五分之一,7家轮胎企业入围全球轮胎75强;石油装备产业产值占全国的30%,是中国最大的石油装备制造基地。2016年四大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700亿元,占全市工业的68%。积极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化工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47%。服务业,坚持提高有效供给能力和扩大消费需求并举,实施了科技企业加速器、国家轮胎及橡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试验场、国际物流港、黄河口农产品电子商务总部基地等服务业项目,加快培育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新兴业态,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4.3%,五年来提高了9.6个百分点。农业,发挥资源优势,以增加绿色农产品供给为方向,以绿色种植、现代渔业、生态畜牧业为重点,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集团的合作,推动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全市黄河口大闸蟹养殖面积50万亩,对虾养殖面积36.7万亩,海参养殖面积24.9万亩,工厂化食用菌生产能力40万吨,万头奶牛场发展到5家,24个农产品被评为全国和山东名牌产品。三是培育骨干企业,解决市场主体不强的问题。企业是市场经济主体,也是转型升级的主体。早在1997年,东营就提出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并率先完成国有、集体企业改制。近年来,我们把发展民营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摆在突出位置,制定出台了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多措并举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实行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和机关干部驻企联络制度,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金融工作座谈会促进政银企合作,通过贷款贴息、设立投资引导基金对转型升级项目给予扶持,建立企业资金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化解个别企业资金链紧张问题,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实施规模以上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行动计划,有120家企业实行了公司制改制。引导支持企业加强与中石化、中海油、中石油、中化、中国商飞等大企业的战略合作,推动做大做强。注重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组织企业家开展境内外对标学习考察,实施高端培训,提升企业家素质水平。全市销售收入过百亿元企业达到33家,13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17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入围企业数量均居山东省首位。第三,得益于油地团结共建的不断深化。东营明确提出“支持油田就是支持自己,服务油田就是服务大局”,全力支持胜利油田改革发展。油地双方始终高举团结发展的旗帜,建立油地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事关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建立油地相关部门沟通对接机构推进合作事项落实,开创了油地团结发展的新局面。特别是整合区域要素资源,合作共建特色产业园、科技创新园、大学生创业园,每年在产业发展、城市和基础建设建设、社会民生建设等领域实施一批合作项目,推进了区域发展繁荣。
记者: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支持资源枯竭、生态严重退化等地区经济转型发展。东营作为石油资源型城市,下步将如何推进转型发展?
申长友:东营有坚实基础、有发展活力、有开发空间,有条件打造成为环渤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自然资源丰富,拥有未利用地400多万亩,是东部沿海后备土地资源最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区位优势明显,处在连接东北经济区与中原经济区、山东半岛城市群与京津冀经济区的枢纽位置。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进重大交通设施建设,东营港“十三五”内建成亿吨大港,胜利机场向区域中心空港的目标迈进,东营作为沿海高铁、京沪高铁二通道重要节点城市已纳入国家铁路网规划,将构筑起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提升发展战略地位,为东营发展打造重要优势。
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保持定力,持续用力,精准发力,努力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上取得更大突破。尤其是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深化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发展动能转换,全面提升竞争力。
区域层面,实行平台建设和体制创新“双轮驱动”,健全区域创新体系。创新能力决定区域经济竞争力。我们将统筹规划,加大投入,着力建设“三大平台”。一是高新产业集聚平台。推进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营综合保税区、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区三个国家级平台建设,构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尤其是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区,作为国务院批复的继陕西杨凌之后第二个国家级农业高新区,正在加快推进中以农业科技生态城、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研究院等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完善科技金融、电子商务等公共服务体系,实施高端项目,加快打造“农业硅谷”。二是科技创新研发平台。我们建设了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国家采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1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62%。要发挥平台功能,在高端石油装备开发、稀贵金属综合提取、高性能材料制备等方面取得一批科技创新成果。三是创新孵化平台。目前,我市国家级创新孵化机构达到6家,创新孵化面积76万平方米。下一步要用好这些平台,聚集创新要素,生成更高生产力。体制机制改革是释放创新活力的基础和保障。我市制定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完善科技资源配置机制,创新科技金融模式,正在建立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体系。同时,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产业层面,实行去产能和上水平“双管齐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去产能”,在山东省率先开展化工产业专项整治,对679家化工生产企业全部进行“三评级一评价”(安全评级、环保评级、节能评级、综合评价),倒逼转型升级,已关闭化工生产企业175家、淘汰产能1607万吨。今年扩大“三评级一评价”范围,并扩展到轮胎产业。着力“上水平”,目前,全市80%以上的技术装备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30%的技术装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下步重点围绕橡胶轮胎及汽车配件、有色金属、石油装备、石油化工及盐化工四大产业集群,积极引进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加快改造提升。
企业层面,实行骨干企业带动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路并进”,培植大批创新主体。目前,全市各类市场主体达到15万户,注册资本414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5%、34%;科技型企业达到348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2家。正在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推动人才、技术、信息、资本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技术创新,做大做强骨干企业。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扶持发展中小微企业,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
我们相信,有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各级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有全市上下的拼搏奋斗,东营的转型发展一定能够取得新的成效,打造成为拥有竞争实力的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和环渤海地区重要增长极。我们期待海内外朋友们一如既往地关注东营、支持东营,与我们携手开发黄河三角洲这片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任合一孙胜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