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报道(记者郭亚君):中国是个有着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镇化的推进,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民俗正逐步衰落。在不少全国政协委员眼中,少数民族文化曾经的璀璨与辉煌,绝不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静默退场,必须有所作为。音乐家腾格尔委员来自内蒙古大草原,尽管已在北京工作生活多年,但眷恋着草原故乡的他始终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变化。在腾格尔眼中,家乡的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不过,一些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民俗也正在悄然发生改变,“比如说内蒙古的蒙古包,我们都知道蒙古包是什么样子的,可是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内蒙古好多地方,特别是在旅游区,蒙古包用水泥来做,有时候陪外地朋友玩儿,他们问我,这是蒙古包吗?我就说不出来,我也在心里想,这是蒙古包吗?里面挺高级的,跟宾馆一样,电视、空调,还能洗澡,还有卫生间。真正的蒙古包是不用一砖,也不用一颗钉子。可是,从民族角度来看的话这个已经不是蒙古包了,民族的风俗慢慢地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丢弃、在流失,很可惜。”
今年的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期间,腾格尔委员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内蒙古牧区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提案,他认为,文化与习俗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根”,“有一次我们几个朋友出去喝酒,当中有一位汉族好朋友,他敬酒的时候和我说,给你唱一支蒙古歌,我特高兴说唱吧,可是他一张嘴就:‘炒米奶茶手把肉,今天喝个够啊(祝酒歌,通俗唱法)…’我当时听得汗毛都起来了,突然觉得怎么我们蒙古音乐变成这样了?我无论作为音乐人还是蒙古人,感觉很痛心,这样发展下去的话,有一天,你们都会唱蒙古族歌曲,反过来,我不会唱了。”
在腾格尔委员眼中,一个民族文化和习俗保护与传承的关键在于孩子,不过,在调研中,他发现现在的孩子也已经和自己那个年代大不一样了。他说:“过去,我们小时候大队就有小学,牧忙的时候学校放假,孩子们回去帮忙剪羊毛,这(剪羊毛)也是一种传统民俗。现在大队没有学校,全部搬到旗里了,这样的话,孩子一年四季都在城市里面。你看现在发展到什么程度了,真正的牧民他都认不出哪个是山羊羔,哪个是绵羊羔了。
”与腾格尔委员感同身受的还有来自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普米族的茸芭莘那委员。最近两年,茸芭莘那委员有个烦恼,那就是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的家乡交通不便,与世隔绝,目前仍有17.3万群众处于贫困状态;另一方面,家乡第一条高速公路将于2017年正式通车,更加便利的机场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当中,她说:“这就意味着不为人知的怒江大峡谷要开发了,有更多的人要进去,一开发,人流、物流、资金流都要注入到家乡去,这个时候我最大的担忧来了,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本身有矛盾,不开发、不发展不行,老百姓生活水平有待提高,一开发我们祖祖辈辈留下的传统文化会受到很大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