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中医文化"大咖"谈》500多家网站首页转发,能采到那么多"牛人",如何做到的?

2017-10-26 23:08:13  京原路8号    参与评论()人

内容提要 为宣传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新华社记者历时6个月调研,通过深入采访屠呦呦等中医大家、王国强等政府官员、申雪和赵宏博等体育健将及张艺谋等文艺界知名人士,在今年7月《中医药法》实施之际,推出“中医文化‘大咖’谈”大型融媒体报道,分别从“中医·唤醒”“中医·健”“中医·艺”“中医·传承”四大方向,以多终端融合形态、集束式传播方式,全面展示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巧妙地将宣传力解码为传播力、影响力。如何做到的?有什么思考与发现?

内容决定传播价值,形式决定传播效果——

从“中医文化‘大咖’谈”大型融媒报道看策划力、采集力、传播力的提升

文/梁相斌 周 宁 卢国强 张淼淼

“中医文化‘大咖’谈”融媒报道出台后被新华网、腾讯、新浪、网易、搜狐、凤凰网等500多家网站在首页聚焦栏目转发,新华社客户端、今日头条、网易新闻、优酷等全国各大移动端平台均在首屏呈现,掀起中医文化的“刷屏”之效。中宣部《新闻阅评》刊登题为《新华社弘扬中医文化推进“中医药法”实施》的文章,对这组系列融合报道给予充分肯定。

一、策划力:“源头端策划”与“融媒体理念”贯穿采编播全程

多终端融合、全媒体呈现、集束式传播以形成报道效果最大化,是“中医文化‘大咖’谈”最突出的特点之一,而这背后的关键,是从“源头端”就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品牌策划,在采、编、播的全程不断践行“融媒体”理念。

首先,在策划初期即明确“融媒体”方向,有的放矢、提前布局。近年来,各媒体关于中医的报道很多,但由于中医药理论基础来自较为深奥的阴阳五行等理论,传承的典籍文字多较为晦涩,一些报道容易陷入长篇大论的“专业化”误区,从而失去不少普通读者。鉴于此,报道团队首先确定“避免过于‘专业化’,采取更多读者易于、乐于接受的表现形式”的原则,将传统文字、图片、视频与H5动漫、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相结合。

其次,报道团队打破部门限制,在人员配备上突出“融媒体”要求。这组报道改变传统“前端采集、后期制作”的“各自为战”模式,采取“跨编辑部、跨总社-分社、跨领域”合作,由新华社北京分社、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和新华网联合组成报道团队,除抽调传统文字、摄影、电视记者外,还集纳网络编辑、新媒体编程等融媒体后期技术保障人员,将新华社在采集端、编辑端和渠道端最优质的新媒体资源深度整合,从选题策划、指导采访到后期制作,坚决执行“融媒体”报道理念,真正实现优势互补。

1234...全文 5 下一页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