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回答建设首都的时代之问

2017-10-16 09:15:39  北京日报    参与评论()人

低端产业撤出后腾出来的空间,正逐渐被“高精尖”项目填补。三年多来,北京一般制造业、批发零售业新设立企业数显著下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金融、文化和科技类企业新设企业数显著增长——一降一增,折射出产业结构的此消彼长。

在产业调控、功能疏解的背景下,2017年上半年,北京经济还保持了6.8%的增长,无疑是对“瘦身健体”“有所为有所不为”辩证法的生动注解。

从北京的空间尺度看,2100万人口拥挤在1.6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而京津冀地区有20多万平方公里的宽广腹地。

而且长期以来,京畿大地上“发达的中心”与“落后的腹地”并存,京津两极过于“肥胖”,周边中小城市过于“瘦弱”,不同规模城市间没有形成合理的分工和分布格局。

这既是全国诸多城市群的通病,也是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缩影。

总书记指出:“北京要解决遇到的突出问题,必须纳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区的战略空间加以考量,以打通发展的大动脉,更有力地彰显北京优势,更广泛地激活北京要素资源。同时,天津、河北要实现更好发展,也需要连同北京发展一起来考虑。”

如果三地各自内部调整,只能是小循环;而搞好“大挪移”,有效互通互补互动,对三地转方式、调结构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书记一席话,犹如醍醐灌顶。只有京津冀协同发展,才能避免北京的“虹吸效应”,发挥北京的“辐射作用”。

北京曾经的支柱产业汽车制造业疏解了,年产整车30万辆的北京现代第四工厂在河北沧州已投产一年;北京工业的象征——首钢疏解了,首钢京唐二期项目已启动……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三地协同,功能互补,各方都拓展了发展战略空间。

龙衮九章,但挚一领。2015年4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通过;一年后,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两年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宣布设立河北雄安新区。

告别“单中心聚焦、摊大饼发展”的发展模式,“一核”辐射“两翼”齐飞,是对协同发展战略的具体化,在新的历史阶段,集中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个新城,形成北京发展新的骨架,成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内,《不朽之城》和《未来北京》两部专题片交替放映,沧桑巨变之感,在今昔对比中油然而生。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是总书记以透视历史、洞悉未来的深邃眼光和战略高度,提出的重大时代课题。它也是关系北京未来健康可持续发展、打造国家治理现代化首都样本、做好“四个服务”的根本性问题。

北京,正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用行动回答这个“时代之问”。

最好的答案,实实在在地写在火热的京畿大地上,写在人民的生动实践里。

让历史见证。


(责任编辑:席瑞玲 0908)
关键词:建设首都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