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建设首都的时代之问
2014年2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视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城区视察玉河历史文化风貌保护项目时与群众热情握手
2014,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半个中国的人们在与雾霾的拉锯战中迎来了马年新春。
包括北京在内的中东部数十个城市,都被拉进“褐红”系列——最严重的污染预警等级,部分地区能见度甚至不足2公里。当年1月,号称“史上最严”的《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获人代会高票通过。代表的表决票凸显了全市人民治理污染的强烈愿望。
然而,雾霾只是外在表象。迈入新世纪的北京,人口增长呈现为一条高昂的曲线,城市繁华前所未有,面临的困扰亦前所未有,雾霾凶猛、交通拥堵、水资源短缺……当人们心情复杂地关注各种“大城市病”时,也开始思考所有这些症候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
思想的力量,总能穿透迷雾,标定前行的方向。就在这个春天,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北京在新形势新时期的战略定位,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奋斗目标,发出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动员令”。
总书记一语道破首都发展中矛盾的根源:北京的问题,深层次上是功能太多带来的。城市功能并不是多多益善,过犹不及!要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调整和弱化不适宜首都的功能,把一些功能转移到河北、天津去,这就是大禹治水的道理。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一个从时代要求和问题导向出发的科学战略,也由此成为城市发展蓝图的起笔落墨之处。
时至势成,纲举目张。三年多来,从燕山脚下到渤海之滨,一场打破地域藩篱、谋划协同发展的重大变革踏波逐浪、御风而行。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将首都发展放到国家战略发展大棋局中,总书记的战略思考与构想在京华大地逐渐变为现实。
2017年2月,又一个早春,总书记再次来到北京,视察城市规划建设和冬奥会筹办工作。此次视察,总书记明确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的时代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