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刘志兵:“两论”的写作背景、历史贡献和现实意义

2017-09-22 11:37:46  宣讲家网    参与评论()人

刘志兵 国防大学军队党史党建研究中心教授

刘志兵国防大学军事管理学院教授

《实践论》《矛盾论》(简称“两论”)是我党哲学史上两篇极为重要的历史文献,集中体现了党的哲学思想特别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华。在毛泽东同志发表《实践论》《矛盾论》80周年之际,我们一起学习这两篇经典著作,学习毛泽东哲学思想,思考其对我们正在进行的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伟大斗争、伟大梦想的现实启示。

一、《实践论》《矛盾论》的写作背景

任何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说,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毛泽东同志《实践论》《矛盾论》的写作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完成,主要有以下四个背景:

(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中国共产党人在要不要马克思主义、走不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争论中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为标志,西方世界走向工业化、生产力高速发展,中国因为落后的思想和制度,错失转型的机遇,陷入了落后挨打的境地。从此,中国人民就面临着一个沉重的历史课题——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一大批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四处寻找救国救民的理论和道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了、戊戌变法失败了、辛亥革命取得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一次次的尝试,付出的是血的代价,得到的是深刻的惨痛教训:在当时的中国,王朝封建主义、封建改良主义、君主立宪资本主义、民主共和资本主义等思想和道路,从根本上在中国都是走不通的。正是在“诸路皆走不通”的情况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批有志之士在黑暗中看到了远方的灯塔,有了新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是送进中国来了,但是,中国人如何看待和接纳马克思主义呢?这又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

这个时期,中国人民的思想处在一个大解放的时期,各种新思潮泥沙俱下。被中国人当作新思潮传播的社会主义学说同样也是十分庞杂的,既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又有各种各样被称为“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流派,如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互助主义、新村主义、合作主义、泛劳动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伯恩施坦主义等。绝大多数的进步青年当时对社会主义只是抱着一种朦胧的向往。他们对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的了解,如同“隔着纱窗看晓雾”,并不十分清晰。

1234...全文 22 下一页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