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这样的街道才是首都范儿——北京老城“绣花”记

2017-09-11 17:46:16  新华社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北京9月11日电违建拆除了,开墙打洞封堵了,架空线开始入地了,胡同安静了……

“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代会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说。

4月,《首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2017-2019年)行动方案》迅即出台,对北京东西城2435条背街小巷提出了无私搭乱建、无开墙打洞、无乱停车、无乱搭架空线、创建文明街区等“十无一创建”3年治理计划,2000多名干部成为街巷长,化身“城市绣娘”。

5个月过去,首都核心区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得怎样?百姓感受如何?记者走进北京老城胡同实地探访。

小巷管家:“以前都不好意思邀请亲戚朋友来串门”

“没想到这次治理会这么彻底,这么细致,现在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东城区龙潭街道夕照寺西里南区,老住户梁萍感慨万千。

照片上,这片只有3栋老楼的社区曾被297处违建包围,进出社区的双向车道被两侧违建挤成只容一辆三轮车通行的“羊肠小道”。

如今,这里经过半年多整治面貌焕然一新:违建拆除,路面拓宽,两侧摆放着花箱,还多了块绿茵茵的草坪;原来乱停乱放的机动车也有序停放到专门的停车位。

大街是城市的“面子”,小巷则是“里子”。有面子,也要有里子。

动员部署、街巷巡查、和居民沟通、科学规划……5个月里,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

“我在这住了近40年,以前都不好意思邀请亲戚朋友来串门,因为门前的环境太差了。”梁萍说,“做梦都没想到家门口能变得这么漂亮!”

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继实施街巷长制后,龙潭街道率先推行“小巷管家”,邀请社区群众共治。梁萍主动报名当上了“管家”,每天在社区巡视,发现问题,能解决的解决,不能解决的及时上报……

胡同居民:“感觉天都变亮了”

“这条胡同一治理好,感觉天都变亮了。”在西城区达智桥胡同生活了几十年的袁继生老人感叹。

胡同只有186米长,整治前数十家店铺、摊位林立,遮阳伞一把挨着一把,原本可容两辆车并行的胡同,行人只能排着队走,居民出门只能看到“一线天”。

如今,违建拆除,店外经营和摆摊行为被清理,房屋外立面被修缮,道路重铺,胡同变得敞亮。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