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不劳惦记,我这个新北京人活得挺好(2)

2017-07-25 09:23:59  团结湖参考    参与评论()人

所以电影《立春》里,那个痴迷歌剧的王彩玲一心心想要到北京来。因为只有在一个体量巨大的城市里,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尊重,少数才能得到足够包容,与众不同不再被视为怪异。北京最打动我这种文艺青年的,就是这种舒适的疏离感了吧。

当然多么高洁的人都不能假装生活里只有情怀,谁也无法回避“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的现实。我来北京后,曾不断地向朋友解释,北京除了房子,物价真的不贵,甚至比二线城市还便宜。就在昨天,我买半个西瓜花了七块三,而武汉的一个朋友花了三十。当然我每个月比他多交的房租,能买好多好多块西瓜了,以致于一谈房价,大家的情绪就容易暴躁。

去年有位国家博物馆的讲解员感慨,北京某重点小学的孩子竟然在讨论南北宋之间的“伪楚”政权这样冷僻的历史知识,而郊区中学的孩子为了一顿营养午餐而缩减了参观时间。我们在感叹这个差距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全中国有多少孩子能在义务教育阶段到国家博物馆参观一次呢?能在北京重点学校就读的孩子确实不多,但是全国一流的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以及艺术演出,这些与学校教育同样重要的资源,都是平等开放的。这已经让北京的孩子领先全国绝大部分同龄人了。而这些却总是被纠结于学区房的家长无视。

从某种角度讲,北京的房价有多高,就代表着这里的资源有多集中、来拼抢这些资源的人有多踊跃。一座城市就像生活本身一样,它不能同时给你所有的东西。它给你提供了优质的资源,就意味着这里的居住成本一定不会低。如果你想两者都拥有,就得付出时间来打拼。其实很多事情都是一样的道理,比如想要一座整洁安全的古城,想让那些古老的胡同恢复到宁静的本初状态,就必须忍受治理带来的阵痛,或者让渡一些生活便利。我们不可能什么都要,也不应该拿小城市的优势与北京的劣势比,然后把自己搞得很沮丧。

在北京这一年多听到各种跳槽的消息,与此同时一些人“逃离”这里,一些人又涌进这里。这是一个不确定的北京,它的种种吐纳都在告诉我们,这里仍是有呼吸的生命,阶层流动的大门仍在敞开着。所以这里的生活,值得认真过下去。


(责任编辑:马丽丽 CL0938)
关键词:新北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