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奋斗在孟加拉的海外电力人

参与评论(-)人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刻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傍晚,正要出门,一场暴雨倾盆而下,豆大的雨滴拍打着地面,声音好似密集而狂野的鼓点,不一会儿,大汩大汩的水流汇集,顺着路面流淌。本来想着去厂区门口的市场买些芒果,却被突如其来的雨打断了计划。黄工和樊姐也站在门口,无奈地望着越下越大的雨,马师傅倒饶有兴趣,拿出手机拍下昏暗中的大雨,嘴里叨念着,

“前几天刚入伏,运城热得不行,这两天还凉快,也下大雨呢。”听雨,也是件有趣的事,闭上眼睛聆听,仿佛一场气势磅礴的交响乐。夜幕慢慢降下来,大家都在这场大自然馈赠的音乐会中,有所想,有所思......

学员们抱怨着今晚没办法去球场酣畅淋漓干一场了,老师傅们却想着远在国内的孩子有没有听妈妈的话,按时完成家庭作业。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年龄段的人,因为同一个项目,来到孟加拉,汇集成一个大家庭。

孟加拉国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14万平方米的土地上生长着1.6亿人口,气候潮湿,河流众多,首都达卡的人口密度超过北上广,基础设施建设相当于国内80年代末的水平。最偏僻的沙吉巴扎项目距离首都140公里,N2国道弯弯曲曲,项目后勤部去首都采购单趟要花将近4小时,拉着一车的蔬菜和日用品,回到项目后,灯火阑珊,大伙都已入睡了。

就在这样一个地方,一大批电力工程师们齐聚,他们依依不舍地告别家人,来到陌生的国度,适应不同的气候环境,克服语言文化的障碍,兢兢业业地坚守自己的岗位。在地表温度

40℃的古拉绍7号机组现场,他们一丝不苟地巡检,10分钟后汗水浸湿整套衣服;暴雨过后的道路坑坑洼洼,排水不畅,常被困在增压机房或者洗手间,不急的时候可以等待雨停,紧急情况只能挽起裤腿,顶着大雨淌水过;四班三倒作息表,没有双休,没有节假日,常常在机组检修时还得加班,在每个大家熟睡的夜里,精神抖擞地看盘......

上个月是孟加拉的斋戒月,日出之后,日落之前,所有穆斯林不吃不喝。一个月过后,开斋节和宰牲节如约而至,热闹程度相当于国内的春节,来来去去的孟人们穿着崭新的传统服饰,脸上洋溢着节日的喜悦。每当这个时候,都会招来同事们的羡慕,

“我们这些海外电厂员工,是国内的节日没法过,国外的节日也没得过”,言语中透露着对家人的思念和无奈。

对电厂工作的人来说,最难的是长期倒班生活,夜班最难熬,正常生物钟紊乱,失眠,精神不振是大多数人的通病;而对海外电力人来说,他们早已习惯了这种身体上的疲惫打击,但却无法抵抗日复一日无法陪伴在亲人和朋友身边的孤独感和愧疚感。当年岁已大的父母卧病在床,突然被医院紧急通知,改期机票最快也得两天赶回家,往往会成为一辈子的遗憾,这也是每个选择在海外工作人要付出的最残酷的代价。

当然,心酸会有,幸福也有。

每年,会有这样一批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奔赴项目,为整个团队注入新鲜血液。他们大多数是第一次离开父母,一样的经历,一样的想法,同甘苦,共患难,惺惺相惜,也成就了一对又一对佳话。在异国他乡,他们相互照顾,共同进步,这样的爱情经得起岁月的磨练和考验;在共同工作,挥洒汗水的电厂,他们定能将爱情进行到底。

和这群电力工程师生活在一起,越来越觉得他们的可爱,可敬之处。

“缺什么就造个什么”已成为工程师行业的段子。项目上用的桌子,凳子,柜子,在工程师手下就像简单的艺术品,敲打几下就出来了;买几个单杠,哑铃等健身器材就可以建造一个天然健身房;空调坏了自己修,水管堵了自己通,做饭炒菜包饺子都不在话下......

然而除了这些日常生活小技巧,他们对本职工作的严谨,细致更让人敬佩。因为在值班看盘,即便被业主

boss要求回头合影,也能干脆果断地拒绝。是人,就会犯错,是人,就会有所疏忽。但是工程师,这样精准的职业要求他们在骨子里意识到极小的错误也可能酿成大事故,时时刻刻铭记将主观可控的错误可能性降到最低。这是一种安全意识,更是一种工作态度。

还有一群特殊人员,他们被称为电厂的娘子军,也是“倒班族”中的一部分。她们有的是初涉电力岗位的专本科毕业生,有的是正在上学孩子的妈妈或新婚妻子,虽然是高强度的工作,她们一样勇挑重任。特别是电厂在紧急调试或高负荷运转阶段,参与倒班,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我喜欢将她们称为电厂的“蓝色精灵”,华电海外的“蓝色精灵”。她们的存在,给整个团队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她们身上那种韧劲,也促使整个团队激发潜力,迎头前进。

给我印象最深,启发最大的还是项目经理王总。在孟加拉的7年时间里,他辗转于库尔纳,比比亚娜,锡莱特,沙吉巴扎和古拉绍项目,远离温柔的妻子和乖巧的儿女,奋斗在此。古人说,“四十而不惑”,孟加拉便是他不惑之年后所有的追忆,就像朴树的歌里唱到“此生多勉强,此生越重洋,轻描时光漫长,低唱语焉不详”,那些可说与不可说的,想说与不想说的,随着日子一天天度过,都消散在孟加拉湿润的空气里。王总是一个乐观爽朗,大方热情,责任感极强的东北纯爷们儿,炒菜一流,爱听草原民歌。听他哼着小曲,奔驰在从古拉绍到孟加拉的105国道上,也忍不住打开车窗,吹着凉风,所有工作后的疲惫和烦恼都没有了。他是整个团队的主干力量,也是大家的精神支柱。对我来说,他不仅仅是领导,很多时候,更像一个谆谆善诱的长辈。给我们自己放手去干的机会,做得好,从来不吝啬夸赞和表扬,做得不好甚至犯错,又不厌其烦地分析指导。在项目中,他扮演不同的角色,办公时像白领,在现场像蓝领,走出去是老板,回来后是大总管。“一个人有多大能力,就要担负多大责任”说得就是王总这类人吧。

这就是奋斗在海外一线的电力工程师们,在孟加拉国这片贫瘠的土壤上,默默耕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