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谢宝富:让互联网+爱心走得更远
近日,河南省太康县女孩小凤雅网络善款疑似被其父母挪用事件引发舆论热议。
网上曾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小凤雅的父母通过水滴等平台为患病的小凤雅募集善款15万元,可他们并未将善款用于女儿的治疗,而是挪作他用,直接导致女儿的死亡”。其间,有公益组织甚至专程赶往太康农村对当事人进行“贴身”监督。尽管经查证,小凤雅的父母挪用善款谣传不实,网友们亦多调头致歉,但该事件引发社会对网络救助问题的热议并未因此停息。
笔者认为,尽管网络救助难免有这样那样的不实与欺骗,但是网络救助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换言之,网络可使你我的爱心散播开来,我们应该对他人有更多的信任。
任何人有自私的一面,同时也都有善良的另一面。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善良的种子,即使是最邪恶的人,在他心灵的深处也会有最柔软的地方。只是,这颗善良种子多数时候都是“潜伏”的,需要特定的情景来激发。
人类善心的如上特征决定了个体公益救助的“即时性”特点,即人们在慷慨伸出援手时并无计划,多是偶被某种情境感染的即时而为。该特点决定了募集捐款并不那么容易。一方面舆论界需让社会大众尽可能听到弱势者的痛苦,让其“潜伏”的善心不再潜伏;另一方面慈善组织需广设分支机构,有义工、雇员等众多人力去做“化缘”之类劳动密集型苦差事。这是传统社会慈善行为的一贯特征。
然而,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互联网却改变了这一切。一个个看似不起眼的信息平台可快速、广泛地将身处困境、危境、绝境者的遭遇生动地展现在你我眼前,让你我情不自禁地为其不幸抱以同情,进而慷慨地施以援手。
然而,人类的善心又是最不容被欺骗的。于是在网络公益盛行的今天,自媒体“爆料”诈捐和善款被挪用现象很容易引起网民的高度关注。在网络陌生人社会下,只要这类消息出现三五次,就会让本就脆弱的网络捐赠变得更加焦虑、敏感。原本可使爱心走得更广、更远的网络救助势必因此遭受挫折。所以,网络救助行为要走得更远,还需要有关方面的严格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