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个“乌龙”
干岛叔这一行的,有时会陷入矛盾。新闻报道一直跟时间在赛跑,你要抢第一时间落地,但有时又不能抢太快,在基本事实尚未明确的时候贸然下定论,最后很可能自己栽坑里了。
“让子弹飞一会”,昨天某媒体的“国家规定,12万年收入是高收入人群,要加大这个群体个税的征收力度”的消息,在朋友圈引起轩然大波。今天,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专家,以及一些媒体已经辟谣。
其实,官方文件没有规定高收入人群的划线标准,年收入12万元是自行纳税申报的规定,在2005年就经全国人大审议通过,2006年起施行10年了,并不是什么新鲜事。12万只是一个自行申报个税的标准,包括了个人所有年收入,如工资、劳务所得、稿费等等(具体名目可见文末)。
不过,这“自行申报”效果怎样?从朋友圈的“诧异”来看,很多人头脑里没这个概念。
不合理的税制
中国现在的个人所得税征收还是挺粗放的,行话叫“分类所得税制”。也就是说,是以个人为单位征缴的。那国家怎么了解个人的收入信息呢?最基本的就是“源泉控制”,让你的工作单位代扣代缴。这个倒是稳定,但存在很大的遗漏。
比如,很多年前,绝大多数中国老百姓还是老老实实上班,靠攒工资生活,但现在,大家的收益更加多元,除了工资收入外,还有很多比如理财投资、房屋租赁、炒股、写稿等收入,按规定这些年收益如果超过12万,就要自行申报,但这种依靠纳税人的自觉的征税方法,结果是形同虚设。
很明显,分类所得税制暴露很多问题,比如,它没有综合考量一个人的实际纳税能力。这些年不少人依靠炒房发了财,但我国现在个人信息系统建设还不健全,存在不少壁垒。如果仅从“源泉控制”,那很多人的工资收益并不高,纳的税也少,这明显有违“量能纳税”的原则。又比如,以个人为纳税单位,没有考虑家庭的实际生活负担,如果一家五口人,就一个劳动力,又还房贷又养老,那个税对这个家庭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这明显有违“税收公平”的原则。
这恐怕也是朋友圈里大家纷纷揶揄的原因。12万的年收入,就全国的平均值来说,应该是较高的,但因为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啥事一平均就会掩盖很多问题。12万的收入在三四线小县城,可以活得优哉游哉,但在北上广深这种大城市,真不算什么。生活成本本来就高,外加房贷、车贷、孩子上学、老人看病,吃请应酬等等,再一传闻说要加大对这类中产人群的个税征收额度,那还不是“雪上加霜”。群情激奋,也是情理中的。
在税收上要保护中产阶层
脆弱的中产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是橄榄型的,需要培养庞大的中产阶层,成为社会的稳定器,这个已经成为改革的共识。中国积累了很多财富,但能不能国富的同时也让民富?但这些年不少中产阶层有种剥夺感,收入增长跑不赢物价、房价,勉强买了房,搭上两代人的积蓄和后半生的努力,养儿、养老产生双向压力等等,这都是造成中国现在中产阶层脆弱,极易返贫的原因,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这部分人群的消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