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华视点 > 正文

杨绛对这个时代无话可说是可以理解的(1)

2016-05-27 15:06:28  王海涛    参与评论()人

杨绛对这个时代无话可说是可以理解的

杨绛对这个时代无话可说是可以理解的

原标题:别为评价杨绛而争吵:对这个时代无话可说是可以理解的

2016年5月25日,105岁的杨绛走了。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离去,都会带走很多独一无二的故事。一位世纪老人,带走的故事应该更多。

尽管她曾说不希望死后成为新闻,但她的离去,还是很快刷遍了朋友圈。很多人贴出了杨绛的百岁感言,以及她说过的几句话,以及她的某一篇文章,甚至还有一些是杜撰的她的文字——下面这段广为流传的百岁感言,就是被人杜撰的。

杨绛对这个时代无话可说是可以理解的

杨绛是一位作家,但她的著作不在我喜欢的领域之内,我至今没有看过一本她写的书,也没有完整读过她的一篇文章,所以我是没有资格写一篇文章来评价她的。

促使我写这个题目的原因,是我看到围绕如何评价杨绛所产生的争议——有些人感念她,认为她的作品很好,因而在她离去的这一天特别地伤感;有些人则认为,她的晚年原本可以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如果她对社会问题开口说话,将会更加可贵,但她保持了沉默。有人拿她跟周有光、茅于轼、资中筠三位老人相比,觉得杨先生的晚年就是“一个不坏的老人罢了”。

第二种评论,是很苛刻的,尤其是在一个百岁老人离去的当天,看到这样的文字,确实会让一些感念这位老人的人们感到不舒服。

对于这种苛刻,@朱学东发布了这样一条微博——

杨绛对这个时代无话可说是可以理解的1

确实,对别人进行道德绑架,要求别人对“社会进步”承担更多责任,这显然是不合适的。每个人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只要这种“生活方式”无害,那就是正当的,就是值得尊重的。我们生活在社会之中,底线应该是“不作恶”,而不是必须“有作为”。一个作家,在自己的文章里写“家长里短”、“感怀往事”,还是“为民请命”,这与个人兴趣有关,并无高下之分。

即便是一个有名望的人对公共话题保持沉默,不公开发声,也是他的自由。当然,一个具有”公共属性“的人如何活得更有意义,外人是有评价权的。但这种评价不应该有逼迫的意思。简单而言,杨绛先生晚年如何自处于这个时代,是她的权利和自由,别人无权干涉,但她作为一个名人,却也不得不面临别人的评价。

今天下午在与人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觉得以刚刚离去的杨绛先生为例是不太合适的。我觉得可以用一份报纸为例。比如,一份报纸当然是具有公共属性的。这份报纸可以每天平平淡淡、柴米油盐、甚至以歌舞生平、传播正能量的方式地记载这个时代,这份报纸当然也可以用尖锐的方式直面现实,参与更多的公共话题,以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我当然认为在这两种选择之中,后者更有意义——作为公器,不作为,即苟且。

时代是复杂的,人的价值观是多样的。有人做鲁迅,有人做梁实秋,这两个人还曾经互相骂过,互相瞧不起,但他们两个人都有大量的读者分别喜欢他们。多年之后,我们去看这两个作家,又如何区分他们的高下呢,他们俩谁的作品的生命会更持久,似乎也不好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