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汇报商务精华版
    证订热线
    0086 20 8384 6110 李小姐
    00852 2873 9809 由小姐
名字:朱朝钦,字敬文

藉贯:江苏省扬州市江都七里乡朱套村人

生于 1906 年 7月

终于 1996 年 12 月 16 日 ( 终年 90 岁 )

家庭状况:夫人杨畹珍 ( 苏州人,已故 ) 及育有四子五女

四子:恩余、恩元、恩培、恩泽
五女:婵英、婉英、惠英、文英、馥英
朱敬文博士
1906-1996
朱老先生自幼家贫,只读了几年私塾,16岁随父亲朱幼山及母亲到上海,家境十分艰苦。

一家人挤在上海一间小亭子间内,晚上敬文先生要睡在水泥地上。

后来他在上海的长丰面粉厂当学徒,晚上到夜校学文化。

21 岁时,他进入一家德国洋行 ( 孔士洋行 ) 做小职员。

他自学英语,程度在同行中是出类拔萃的。

他在当销售员的时候,他勤奋努力,善于思考,已领悟到市场运作机制的玄妙。

其间他与杨畹珍女士结为愈夫妇,三十岁时在上海独自经营“朱敬记进出口行”,在南京、苏州、扬州、杭州投有分行,经济好转。

敬文先生与杨畹珍女士

由于幼年失学的痛苦,他立志补助清贫、优秀青少年争取求学机会,为国家培养人才。

十八岁时,他开始助学工作,并于成立进出口行的第二年将助学工作扩展,最后把助学工作做到大学。

抗日战争时期,他目睹大批儿童失学,朱敬文毅然腾出40 余间平房,购置了一批旧桌椅长凳,招聘了教师,于 1942 年办起敬文义务小学 (敬文义学),并亲自担任校长,多次让失学儿童免费入学。

1949 年,敬文先生全家移居香港。在香港的头十年中,他常暗中资助那些无力人学的青年人。

1960 年,他在香港创办了 "华孚制衣厂",后又创办了 "立德制衣厂",助学的意愿再次强烈萌发。

同时,他仍然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坚持住公寓。鉴于香港高校入学率极低,仅在 3% 左右,致使不少优秀青年得不到深造, 于是,他在 60 寿辰时,将祝寿的筵席费 5000 元省下来捐给"青山狮子会",用作留美大学奖学金。

1965年起,朱敬文以个人力量设立 "敬文留美大学奖学金",资助家境贫寒而有才华的青年去美国攻读大学,树立为国储材的宗旨。

敬文先生全家移居香港前合照


敬文义务小学 60 周年

敬文先生夫婿蒋宁熙在美国印地安那州文逊氏市文逊氏大学 ( Vincennes University ) 任教授、系主任等职。

因此,敬文先生首先与该校达成协议,以后又扩充至其它高校。敬文先生在香港报刊上注销发助留美学生广告,并亲自走街串巷,访问家庭、学校,确定资助名单,还亲自自带领学生赴美安排食宿,办理入学手续。

他不断鼓励学生上进,联系学生家长,解决学生思想问题。

留美学生就读一两年后,不少学生转学考入哈佛、麻省理工等名牌大学。很多人取得了硕士、博士学位,成为杰出的人才,有的已回香港服务,如香港大学讯息工程讲座教授李安国博士、汇丰银行 ( 瑞士 ) 卢斌总经理等。

20 年间,敬文先生资助700多名青年赴美学习。由于朱老先生在培养人才方面取得的成绩,他于 1973 年获得美国文逊氏大学颁授的人文学名誉博士学位,并被该校校长冠以 "导师之师" 的美誉。

1985年,敬文先生在香港成立 "朱敬文教育基金会",并在香港正式注册成完全不牟利的慈善机构。

基金会随着祖国大陆的开放及发展而把目光转向祖国大陆高等学府。

1986年,敬文先生年事已高,身体不适,基金会工作由其长子朱恩馀主持。在朱恩馀夫妇的努力下,1988年在苏州大学设立了朱敬文奖助学金。

以后,该项奖助学金逐步向省内多所高校推广。从 1999 年起,"朱敬文教育基金" 在大陆每年资助总金额达 300 万元,资助学生近3000 ,并在这些学校资助建立了现代化的敬文围书馆,使数万名大学生受益,同时使敬文精神广为传播。

朱老先生不幸于 1996 年12月在香港仙逝,林畹珍夫人亦于 2001 年3月仙逝。

二老享年均超过 90 高龄,安葬于苏州市东山华侨公墓。

每逢清明时节,均有大批学子前往悼念,缅怀敬文精神,禀报学习工作的成绩,以慰先生在天之灵。


敬文先生在文逊氏大学致谢词


1973 年获得人文学名誉博士学位


安葬于苏州市东山华侨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