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四不”村变迁记:书记不带私心,做事“硬气”

2018-05-20 12:01:22    中国网  参与评论()人

2017年,双坑村顺利通过验收,成为省级美丽乡村。

不带私心,想做啥事都“硬气”

600米长的瓜果长廊和防洪堤景观慢道,400米的环村休闲步游道,300米的溪沿木制观光护栏,50个垃圾桶以及一水儿的太阳能路灯……如今的双坑,不仅景美村更美,村民们想致富的心气也就高了起来。就是这样,小徐还是惹来了一场“质疑”。

闽北地势较平,土地较多,号称福建粮仓。通过与上级部门协调,小徐争取来一个蔬菜大棚基地项目。上级补贴金额一样,但别人一亩大棚成本2万元,双坑的则要2.6万元。

“干吗要多花6000元呀?”

“咱们这个大棚和别人家不一样,是双体的;高度3.6米,也比别人的高1米。”经过两年多反复摔打,小徐现在变得越来越成熟了。“而且这个蔬菜是与市里的一家专为中小学校食堂供菜的集团合作,质量不仅要更好,安全这一关也必须更严格。所以对这个大棚建设要求也就更高。”

缘由讲明白了,可还有一层更深入的考虑,小徐只在村两委会上才讲透。在上海、江浙经营建材,是双坑村不少人的致富之路。然而这种富也带来两个问题,一是人富村不富,二是少数人富多数人不富,所谓的“四不”,根源也就在这里。借助这个项目,小徐的目的是在双坑成立起合作社,让在家的农民每户都能参与进来,不光是在脱贫的路上,在致富的路上也不能落下一个。

听完这话,连老陈也觉得小徐这两年真没白当“第一书记”,想得更长远了。只要不带私心,做啥事都硬气。为了激励双坑人积极参与的干劲,小徐专门带着村民代表一起到贵州学习。2017年底,双坑村先后建起两个合作社,参与农民达100多人,两年间,仅工资收入就达到60多万元,村集体收入从当初小徐来时几无一分,增长到20多万元。

有发展项目,有集体收入,有省级荣誉,有和谐班子。从“四不”到“四有”,双坑变了。“其实双坑也把我改变了。”到今年6月,小徐即将结束挂职,他说,“只有先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