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特大网络贩枪案告破:朋友圈叫卖 地下藏“兵工厂”

2018-02-09 21:25:55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做生意的过程中,有不少客户打听枪支的货源,我进入卖枪的圈子后,发现做这行的人挺多,其中一个聊天群里就有好几百人。”刘某建说,有的人贩枪一个月能赚十来万元,自己干了不到一年就被抓了,赚了约15万元。

另一名被告沈某年仅18岁,2016年4月之前,她和男友通过“网商”卖化妆品、弓弩等,此后“因为好奇”通过网络了解并开始贩枪。“我们会在朋友圈转发枪支的图片、视频,客户看到后会联系我们,男朋友就负责联系贩枪上线。”沈某说,像他们这样的中间商在聊天群中有不少,一些网友告诉她卖气枪不是卖真枪,“顶多拘留几天,不会坐牢”。

目前,团伙主犯刘某建、沈某等17人已被江西万年县人民法院以非法制造、买卖枪支罪判处1年至12年不等有期徒刑。其他被涉案地公安机关核查抓获的犯罪嫌疑人正在依法审理当中。

私人加工厂代工 重重掩护逃避打击

警方查明,在这起案件中,从枪支生产到贩卖共有六个层级,他们相互协作,形成了蛛网式的枪支贩卖网络。记者调查发现,为了逃避严格的管制,枪支买卖双方通过重重掩护逃避打击。

——“窝点化”生产,私人加工厂代工。专案组民警在广东、浙江等地的一些枪支制造窝点发现,原材料、零部件堆积如山,犹如“地下兵工厂”。仅2017年8月13日,专案组在浙江省宁波市就捣毁非法制造窝点4个,缴获枪支配件1万余件。

“我们会找小型私人加工厂加工,但不会告诉厂家这是什么零件,他们也不问,因为零件看起来都很普通,主要是气枪的内部组件和连接的零件。”被告陈某说。

——交易虚拟隐匿,化整为零送货。枪支交易时常通过各种障眼法规避管制,买卖双方对枪支、弹药及零部件均用暗语或代号联系,团伙成员全部使用虚拟或虚假身份。刘某建、沈某说,进入贩枪网络后,有“圈内人士”教他们说暗语,比如子弹被称为“狗粮”,枪管被称为“衣架”。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