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学习猝死医生惹争议:“官话”究竟少点啥

2018-02-09 07:40:57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新时代,语境变了,树立榜样的方式过时了吗?并非如此。《决定》被议论,更多是因为没有找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历史上,名医都比平常人要长寿,比如李时珍活到75岁,朱震亨活到77岁,叶天士活到79岁,药王孙思邈传说活过百岁。而在生活和医疗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2017年中国人均寿命也已经达到76岁。方医生猝死于31岁,确实令人惋惜。

带着这样的问题去看《决定》,难免让人有“只见医生倒下去,不见保障制度树起来”的感觉。从这个层面理解质疑的声音,会发现质疑的对象并非是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而是对劳动者自身权益得不到保障的担忧与共鸣。正如网友@南希所说,医生缺的不是奉献精神,而是免于加班猝死的保障。

此外,通读《决定》,总有种“职业固化”的味道在里面。所谓“职业固化”,即用职业的刻板印象去定义人,人的属性首先服从于职业特性。比如医生必须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必须春蚕到死丝方尽,子弟兵必须忠孝不能两全……在《决定》中,有这样的话语,“无论他是否值班,都坚守岗位一线”,在区卫计委看来,这样的行为是值得鼓励和效仿的。这样一来,主动加班这一原则进一步被固化到医生职业的刻板印象中去。这与网络舆论场所关心的如何减少年轻人猝死的议题相逆;也与上级要求的“年轻人要少熬夜”理念相悖。更何况一味强调加班,抛开身体是否能够承受不谈,工作效率如何保证?这样的消耗如同白天点蜡烛,既照不亮别人又燃尽了自己。

说到底,这个《决定》最缺少的就在于人文关怀,通篇只见方医生如何关怀病人,不见如何关怀“方医生们”。这次学习活动的方式不可谓不丰富:学材料、搞座谈和写体会,这些恐怕都要占用医生们的时间,而出门诊、查病房、值夜班和写病历这样的工作也是丝毫不能减少的。这样一学,会使其他医生愈加疲劳。

几天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司令员韩卫国在《致陆军官兵家属的一封信》里说,“在父母生病临终时、在妻子生子临产时、在孩子升学临考时,只有没有打仗任务和确实离不开的特殊任务,都必须及时请假回家。对于父母生病不回家、妻子生产不照顾、家庭有难不帮助的个别官兵,不但不表扬、不宣扬,而且还要对他的真实品德进行考察”。短短几句话,理念、细节与关怀,无一欠缺,赢得网络舆论场一片赞誉。而这,或许才是官方声音在这个新时代应有传播方式。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