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部分扶贫干部急躁求成:有人到贫困户家"装儿子"

2018-01-25 14:25:34  半月谈    参与评论()人

一些地区“早脱贫、早脱钩、早脱身”想法较为突出。

有的片面追求“政绩收益”,不愿意“前任种树,后任摘果”,热衷于短平快项目,对生产周期长、产值高的产业兴趣不大。

一些地区热衷于扶贫工作“造盆景”“树典型”,将资源与精力集中于部分贫困户群体,寄希望于通过包装打造“亮点”,“以点代面”,应付考核检查;有的竟直接弄虚作假,企图蒙混过关,甚至出现干部“潜伏”到贫困户家里“装儿子”,替贫困户回答问题应付检查的闹剧。

四是补偿冲动。

近期多地发生扶贫资金被虚报冒领、挤占挪用的情况,一批干部被查处,其背后不乏寻求补偿的心态在作祟。

一些扶贫干部在服务贫困群众的过程中,因自身回报甚少而心态失衡:

或者将扶贫款项作为“自留地”“唐僧肉”,大搞虚报冒领、优亲厚友;

或者自以为在争取项目、发放款项中劳苦功高,便理直气壮向受助群众索要“跑腿费”“好处费”,雁过拔毛。

这些“不良情绪”滋生,背后多重因素使然。到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时间紧,任务重,而且扶贫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所面对的多数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越来越难啃的硬骨头。面对难关,气可鼓不可泄。

不良情绪本身并不可怕,完全可以科学疏解、合理引导,可一旦任其滋生蔓延,就将对脱贫攻坚事业的整体士气、战役进展、群众期许,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乃至形成代价惨痛的破坏效应。

行百里者半九十。调节不良情绪,需要树立攻坚必胜的坚定信心与信念。

一系列贫困地区脱贫摘帽的实践经历证明,贫困并不可怕。十八大以来的五年,6000多万贫困人口已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

关键词:扶贫贫困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