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技能共享类APP暗藏猫腻涉侵权 违法成本低是诱因

2018-01-15 07:25:22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应制定实名制的边界来控制被滥用

此次事件中,网友质疑技能共享类APP要求用户在退款时提供本人手持身份证原件的照片的做法,认为会损害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目前,利用平台收集或提出强制要求“越权”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行为,几乎成为了业内“常态”。

不久前,江苏省消保委针对百度公司涉嫌违法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等相关问题提起了消费民事公益诉讼且已正式立案;支付宝也因“年度账单事件”被网信办约谈。

“平台要求不实名无法完成退款,或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收集与服务无关的用户信息,或设定默认勾选,都是严重违法的行为。”邱宝昌表示。

实名制确实限制了一些违法者的行为,但其引起的个人信息泄露问题同样不容忽视。邱宝昌提出,除法律有强制规定必须采用实名验证的情况外,消费者有自主选择是否实名的权利。应制定实名制的边界来控制实名制的滥用,对于技能共享类APP来说,需强制要求商家、经营者进行实名验证,而是否一定要求消费者实名还有待商榷。

曹兴权则认为,随着网络化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虚拟身份的交易均要求实名,实名制是一种必然要求,未按国家规定进行实名验证,就违反了行政管理规定。

违法成本低、有利可图是侵权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

我国网络安全法、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等都禁止非法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行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也提出了相应的处罚规定,那么,为什么技能共享类APP仍旧“我行我素”呢?

“平台限制消费者权利的行为屡禁不止,原因在于其违法成本低,相关部门查处较难,而消费者维权成本又太高。” 邱宝昌说道,平台的违法行为并未受到严厉的处罚,其侵害消费者权利的行为较为隐蔽,往往难以有效打击;即使获得平台侵权的证据,处罚方式一般也是将相应条款撤掉或改进,监管部门并未严格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罚,行政处罚与信用处罚并未落到实处。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