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家长们这么拼? 老妈打“飞的”出国帮娃找对象

2017-11-20 16:35:12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阿姨又来帮你找对象啦?”听到朋友打趣般的询问,小李自己都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小李今年31岁,正在澳洲上研究生。每次打越洋电话,母亲总是三句话不离“婚姻大事”:“你现在还没结婚就算了,怎么能连女朋友都不找?在那边先谈着一个,将来一起回国成家立业多好!”小李总对母亲说,研究生文凭并非应付一下就能拿到,不仅要写论文还要考试,想认认真真读完书再考虑其他的事。不过,这番逻辑在母亲看来根本不成立。

除了在思想上给小李做工作以外,这位母亲还是位“行动派”。除了没事就到公园的“相亲角”去转转,李母每两三个月就要飞一次澳洲,一待就是半个月。据小李描述,在澳洲期间,李母挨个联系附近的华人和亲朋好友在澳洲的子女,组织大家聚餐聊天,不时地向大家推荐一下自己的儿子,并从中找出合适的人选说给小李听。“我妈觉得自己有一对火眼金睛,总说这个性格好,那个看上去比较节俭,我像听天书一样听着这些唠叨。”如今,只要李母一来,小李的朋友全都心知肚明——那是阿姨又来给小李找对象了。

小李向记者吐槽道:“我妈之前从来没出过国,现在为了我谈恋爱这事,却舍得花高额成本飞过来,我都心疼这来回的机票钱!更重要的是,把找对象这事说得这么直白,弄得周围朋友们都知道了,我感觉找个好女朋友反而更不容易了!”

专家点评

  家长的过度参与

  会使孩子越来越脆弱

“孩子大了,应当早点成家”——这是普遍隐藏在父母心里的想法。不过,以上两位家长的做法,却未免对子女干涉得过多了。国家心理咨询师、教育学博士刘佳将此类行为归纳为“家长对孩子成长的过度关注和过度参与”。

刘佳向北京晚报记者分析,对子女独立人格完善过程的过度干涉,其实是对孩子个人发展能力的剥夺。这样做的影响不仅会让子女感到尴尬、难以接受,还会影响到生活中的很多事。

“家长的过度关注和参与是社会竞争焦虑的转移,也是社会竞争压力的转嫁。家长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营造出一种危机感和不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受到过度保护的习惯一旦养成,服从就成了亲子关系间的基本准则,创造能力会在父母的呵护之下越来越脆弱。这很容易使孩子在各种压力描述中变得软弱、自我设限,甚至不敢拼搏。”刘佳进一步分析道:“长此以往,家长高举‘非我不可’的大旗便有了更多合理化的理由,孩子也逐渐习惯由家长承担各种压力源,成为温室中的花朵。家长的参与价值被放大,孩子的个人能力在退化。”

刘佳认为,家长对孩子生活的参与应当适度,而以上这两类做法却“有点像哺乳期的无限延长”。她表示,想要让这种情况发生转变,主要在于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如何转变。“发展心理学认为,生活中的困境和个人的缺陷是非常重要的发展动力源。家长要学着降低控制欲和参与动机,让孩子在最美好的年纪素面朝天,在奋斗的体验中独立成长!” 本报记者 殷呈悦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