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探访“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成立会址纪念馆

2017-11-09 05:05:57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记者节里,中新网记者探访中国记协的诞生地。 张亨伟 摄

中新网上海11月8日电(记者 缪璐)1937年11月8日,隆隆的炮声中,“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以下简称“青记”)在上海山西南路200号应运而生;2017年11月3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成立会址纪念馆在修葺一新的南京饭店揭牌。

范长江、王文彬等人为首批“青记”发起人。 张亨伟 摄

80年的风雨浮沉,52平方米的“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成立会址纪念馆用100多件书籍、报刊、图照、器具、音像制品等,“诉说”着那个年代一个个“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故事。

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概要是整个馆藏里最重要的文物。 张亨伟 摄

还未进入“青记”成立会址纪念馆内,楼梯上一张各类影印报道为底纹的棕色板格外醒目,上面印有“中国记者节:11月8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在南京饭店成立之日”、“诞生于淞沪抗战的烽火硝烟中”三行金色正楷大字。

中国青年新闻记者成立于上海南京饭店里一间52平米的小屋。 张亨伟 摄

“那时正是上海抵抗日军侵略的紧张阶段,那天晚上几十万中国军队正从闸北撤往苏州河南岸,炮声隆隆。”“青记”主要发起人范长江之子范苏苏说,“当时苏州河两岸火光冲天,但是有15个年轻的新闻记者,他们代表24位发起人,在南京饭店召开了中国新闻史上十分重要的一次会议。”

参观者只要拿起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了解每一件文物所讲述的故事。 张亨伟 摄

自此,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的前身——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在此诞生。为了纪念这一重要的日子,2000年,中国官方把“青记”成立日11月8日确定为“中国记者节”。

2017年11月8日是中国第18个记者节,当天中新网记者探访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成立会址纪念馆,这里是当年召开成立大会的原始地点。

“青记”分会地图。 张亨伟 摄

馆内陈列内容分别为“第一部分:‘青记’在这里诞生”、“第二部分:‘青记’的旗帜”、“第三部分:‘青记’精神薪火相传”、“第四部分:历代领导人”。此外,馆内还展示了很多珍贵的文物,其中包括“青记”成立后印发的手册复制品,抗战时期“青记”成员的新闻作品复制品,“青记”发起人后代捐赠的各类“青记”发起人著作等。

记者节里,中新网记者独家探访中国记协的诞生地。 张亨伟 摄

纪念馆揭牌还未满一周,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据南京饭店副总经理唐德良介绍,“这两天来打听的人特别多,还有专门为了看这个纪念馆而入住酒店的。”

一部老式收音机播放着名为《青年记者》的记者之歌。 张亨伟 摄

由于当前“青记”成立会址纪念馆还未正式对外开放,唐德良甚至当起了义务讲解员,“揭牌的时候我进去看过,所以我就把前来询问的游客带到馆周边转转,并给他们稍微讲解一下”。

71岁的王金玲便是其中前来参观的一位,作为一名集邮爱好者,在记者节当天,因为2017版《记者节》纪念邮票“首日封”来到这里,希望了解这个在她心目中颇为“神圣”的职业,“邮票‘首日封’讲究找根源,这里便是中国记者的根。”

一本民国出版的《新闻学讲话》保存至今。 张亨伟 摄

实际上这一根系在土壤中早已深深埋下。“青记”成立当天提出了“为民族解放而努力”的纲领,范苏苏说,“青记”成立时,发起人的平均年龄只有28岁。80年过去了,他们身上那种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顽强斗争而又淡泊名利的崇高境界,值得我们继承和学习。

一名在上海媒体工作的“90后”记者李秋莹说:“尽管现在社会已经进入了全媒体时代,也越来越需要记者成为多面手,但无论如何改变,记者在工作中都应该永远不忘先辈们爱国进步和责任担当的精神。”(完)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