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探访“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成立会址纪念馆

2017-11-09 05:05:57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馆内陈列内容分别为“第一部分:‘青记’在这里诞生”、“第二部分:‘青记’的旗帜”、“第三部分:‘青记’精神薪火相传”、“第四部分:历代领导人”。此外,馆内还展示了很多珍贵的文物,其中包括“青记”成立后印发的手册复制品,抗战时期“青记”成员的新闻作品复制品,“青记”发起人后代捐赠的各类“青记”发起人著作等。

记者节里,中新网记者独家探访中国记协的诞生地。 张亨伟 摄

纪念馆揭牌还未满一周,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据南京饭店副总经理唐德良介绍,“这两天来打听的人特别多,还有专门为了看这个纪念馆而入住酒店的。”

一部老式收音机播放着名为《青年记者》的记者之歌。 张亨伟 摄

由于当前“青记”成立会址纪念馆还未正式对外开放,唐德良甚至当起了义务讲解员,“揭牌的时候我进去看过,所以我就把前来询问的游客带到馆周边转转,并给他们稍微讲解一下”。

71岁的王金玲便是其中前来参观的一位,作为一名集邮爱好者,在记者节当天,因为2017版《记者节》纪念邮票“首日封”来到这里,希望了解这个在她心目中颇为“神圣”的职业,“邮票‘首日封’讲究找根源,这里便是中国记者的根。”

一本民国出版的《新闻学讲话》保存至今。 张亨伟 摄

实际上这一根系在土壤中早已深深埋下。“青记”成立当天提出了“为民族解放而努力”的纲领,范苏苏说,“青记”成立时,发起人的平均年龄只有28岁。80年过去了,他们身上那种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顽强斗争而又淡泊名利的崇高境界,值得我们继承和学习。

一名在上海媒体工作的“90后”记者李秋莹说:“尽管现在社会已经进入了全媒体时代,也越来越需要记者成为多面手,但无论如何改变,记者在工作中都应该永远不忘先辈们爱国进步和责任担当的精神。”(完)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