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75岁老人身体力行坚持垃圾分类 成小区“大管家”

2017-10-30 18:00:57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75岁老人身体力行坚持垃圾分类 成小区“大管家”

  崔湘文每次都要逐个翻看垃圾桶,将扔错的垃圾重新分类。

居住的环境更美了,居民幸福感也显著提升了。西城区新街口大觉社区教师楼家委会主任崔湘文,退休后担任起大乘巷教师楼家委会主任,发挥着自己的余热。他身体力行带领居民坚持垃圾分类12年,所在社区荣获“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单位”等多种荣誉称号,这一切都离不开他“严格”的管理。

首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

西城区赵登禹路西侧的大乘巷教师宿舍院,这所只有两栋楼的老旧小区里,400多户居民自觉坚持垃圾分类至今有20年。在大乘巷居民记忆里,最初垃圾混堆放在楼前,污水横流臭味薰天,此外,垃圾分类并不精细,主要收集废纸、塑料泡沫及废铜烂铁。1996年,大乘巷成了北京第一个试点垃圾分类的小区,此后多年,小区居民一直为“垃圾分类”工作努力着。

今年75岁的崔湘文是这里的老住户,退休以后担任了大乘巷教师楼家委会主任,一管就是12年。崔湘文此前在学校做行政工作,自家的垃圾也是“一锅端”。为了引导大家做好垃圾分类工作,他从自家做起,还积极参加相关培训,了解并学习国外先进的垃圾分类方法。“国家一直在积极推进垃圾分类,我们更要做好这项工作。”崔湘文回忆道,2003年以后生活垃圾可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三种,桶底端增加了脚踏板,桶身贴了明确的标志。一直到今天,居民楼前每隔五六米,就有绿、蓝、灰三个一组垃圾桶。在这些垃圾桶旁边还有一个特别的圆形“铁桶”,专门回收废旧电池。每天早上,先后有三辆车分别来清运“厨余”“可回收物”等垃圾,隔段时间还有专车过来运输废弃电池。在崔湘文及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大乘巷垃圾分类回收覆盖率达到80%至85%。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