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南巡谈话提出“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以及党的十四大之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态势蔓延到各行各业。
1992年12月中旬的一天,时任中宣部新闻局局长的徐心华同志突然找到我,向我传达了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即新闻应更贴近观众。报纸、广播、电视都要抓热点问题,应让工人、农民、战士、干部、专家、学者对热点发表意见,通过讨论来引导社会舆论。
说实话,听完这个指示精神后,我本能地一惊。在以往的新闻宣传中,都要求正面报道。而现在,中央开始允许批评当前的一些社会问题了。多年的经验告诉我,这个精神对于新闻界日后的改革无疑有着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这是深化新闻改革的一个重大机会。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机遇的对立面也正是风险。我深深地懂得,抓热点问题很烫手,很容易踩雷。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我对徐心华同志说:“这样重要的措施,光口头传达很难贯彻,最好有文字的依据。建议以红头文件的方式下达,让各媒体都遵照执行,使干部、群众都有思想准备。”
徐心华同志看着我,很长时间之后,点了点头。
1993年春,中共中央宣传部下发了关于全国宣传思想工作指导思想的文件。这之后,电视新闻实质性改革的钟声正式敲响了。
从《东方时空》到《焦点访谈》
央视真正的电视新闻改革,是从1993年5月1日开播的《东方时空》开始的。为这个栏目的名字敲下最后一锤的还是我。
当时我们都想给这个新创办的栏目起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在商讨的过程中,或许是因为那一年是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的缘故,大家一直陷在“太阳”情结中。筹备小组最开始报上来的名字是《新太阳60分》,寓意每一天都是新的。
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意思,但再三思考,我还是觉得有些不妥,于是把孙玉胜找来,说:“你们是否考虑换一个名字?‘新太阳’会让人误会,人家会反问,难道还有老太阳吗?”
但是,这些年轻人都很喜欢这个名字,坚持要用这个名字,最后还是我下了定论:“你们不要坚持了,谁都知道过去把毛主席比成太阳,你来个新太阳是什么意思?当然你不一定这么想,但是有的人看了会这么想,说新太阳是否定毛泽东……你们再多想一些题目,我们从中再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