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5年时间筹集建设10万套人才住房,符合条件者租金减半或按不超过市场价的八成购房;首位、主导产业人才最高可获得2000万元的一次性无偿资助、每年200万元的生活津贴;设立“苏区人才伯乐奖”,给予最高20万元奖励……这是江西赣州市8月份出台的30条人才新政中的部分内容。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赣州市大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以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推动人才工作理念从“引进外地人才”向“用好天下英才”转变,明确了“主动上门寻才、端口前移用才”工作思路,用平台吸引人才,用环境打动人才,用服务温暖人才,打出招揽人才“组合拳”,构建了更加开放的人才工作格局。
深化人才机制改革
去年以来,赣州选派823名人才服务专员、挂点联系1046家工业企业,帮助企业解决人才引进、管理系列问题。这一特色工作被列为江西省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一市一点”攻坚项目。这是赣州市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管理政策体系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赣州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红土地人才集聚工程。全市上下围绕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方面,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工业企业人才引进培养的若干措施》《关于推进院士工作站建设的实施意见》《赣州市人才回归工程实施方案》《关于创新人才政策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人才住房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力推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落地生根”。2016年,赣州市本级财政安排人才、科技专项资金11065万元,较前一年增加855万元。
赣州市今年明确,5年内将通过采取实用有效的引才育才办法,重点引进和培养100名(个)产业领军人才或团队,引进和培养1000名各领域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1万名各行业急需紧缺人才,吸引不少于10万名大学毕业生等青年人才到赣州创业创新,推动100万名产业工人培养或回归,努力形成高精尖人才领军、产业骨干人才中坚、基础人才涌入的良好局面。
端口前移柔性引才
去年,由江西理工大学万林生教授领衔,与赣州海创钨业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铵盐体系白钨绿色冶炼关键技术和装备集成创新及产业化”项目荣获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3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55.68亿元,新增利润10.2亿元。该项目是对世界钨冶炼工艺体系的重大创新,对我国钨工业的技术跨越以及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