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九十九次的希望之旅

2017-09-10 11:11:42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合肥9月9日电(记者李勇华 刘美子 刘巍巍)大巴车顶风冒雨向大别山腹地的安徽金寨山区蜿蜒前行,离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越来越近,一直依窗翘望的84岁老人周火生,显得更加急切而兴奋。

这是他第99次从千里之外的江苏昆山,来到这片红色的土地。时光荏苒,泥泞的土路已被柏油公路所替代,破落的深山小镇渐趋繁华。从前健步如飞的他,如今已步履蹒跚。

他是昆山市千灯镇一名退休教师,22年心系革命老区贫困学子,自己却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有人叫他“希望骆驼”。

“我要把希望工程作为余生的生命工程”

↑9月3日上午,周火生乘坐大巴,从安徽省金寨县梅山镇出发,前往金寨县希望小学所在地——南溪镇,看望那里的孩子。新华社发

清晨6点,古朴的千灯镇天方泛白,周火生已经忙碌起来。他住在一处老式居民楼,几十平方米的房子,墙壁斑驳,几乎找不到一件像样的家具,到处都是儿童书籍。

周火生从房里拖出几块破旧的展板,展板上印着“昆山——金寨手拉手,购买图书献爱心”等标语。

“今天是9月1日,是学生报到第一天,要早点准备,可以多卖点书。”周火生一边说,一边将展板搬到三轮车上,然后去库房搬运图书。

去年,周火生患上脑梗后,精神大不如前,走路也有些费劲,但他今天显得十分兴奋,因为24小时后,他将带着500本图书和3万元建图书阅览室的爱心款,再次前往他最牵挂的地方——金寨县希望小学。

“1992年,我第一次从电视上知道了这个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当时我就想,退休后一定来这里看看。”周火生回忆说。1995年,退休后的他来只身到这里,眼前的景象深深刺痛了他的心。

“两层小土楼,一间小小的教室里挤着70多个学生,课桌就是一块板子,板凳高高低低,都是学生自己从家带来的,窗户是纸糊的,没有电,学校连厕所都没有,一部分孩子的学费都是老师帮垫付的……”再说起当时的情景,周火生仍然难以平静。

“我难过,我要把希望工程作为余生的生命工程!”周火生在日记里写道。

自此,在昆山街头巷尾、校园企业,人们总是能看到一个消瘦的老人骑着一辆三轮车,上面挂着“义卖图书捐助希望工程”的小旗子。为了筹钱,22年间,周火生起早贪黑跑遍昆山1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和企业,义卖图书20余万册。他骑坏过四辆三轮车,体重只有八十几斤的他,常常扛着比自己还重的书去挤公交车。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