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让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成为一把“钢尺”

2017-09-05 06:40:38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秋冬季雾霾频发的状况仍在不断提醒人们,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战输赢未见分晓。治霾目标的实现,靠的是真落实。要夯实应急减排措施,提高预测预报能力,强化督查监管力度,开展区域应急联动,为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多管齐下,综合施策,让环境质量改善成为一把“钢尺”

刚刚进入9月份,北京、天津、河北、太原等多地就遭遇了雾霾。往年秋冬季节常见的雾霾天今年提前出现,引起关注。环保部3日通报称,经专家初步分析研判,今年秋冬天气形势不容乐观,重污染天气过程相对较多。在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考核之年,打好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战到了关键期。

根据专家分析,今年受北极海冰融化面积扩大、太平洋海温变化等因素影响,西伯利亚冷高压可能弱于常年,冷空气南下频次可能少于常年,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增强,可能造成秋冬季的气温较高,湿度大。北京8月31日以来的污染形成过程和2015年、2016年9月中旬的污染过程相似,预示与往年相比,今年重污染天气过程相对提前。

雾霾不是一天形成的,大气污染治理是一场持久战。对于秋冬雾霾防治,“冬病夏治”的“药方”已经抓了有几年。特别是今年,环保部采取了“压茬式”强化督查、整治涉气“散乱污”企业等一系列强效措施,初见成效。自今年3月份起,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取得了2013年以来的最好成绩,北京市3月份至8月份的PM2.5平均浓度仅为49微克/立方米,相比2016年同期下降了约25%,月均浓度均为2013年以来最低。

但是,秋冬季雾霾频发的状况不断提醒人们,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战输赢未见分晓。在总结过往经验基础之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等“1+6”配套方案日前出台。方案瞄准问题,聚焦“散乱污”企业及集群综合整治和高架源稳定达标排放,加大压煤减排、提标改造、错峰生产措施力度。尤其是把重污染天气妥善应对作为重要突破口,在设立各地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的同时,明确了重污染天数的下降比例,即提出2017年10月份至2018年3月份,用6个月时间使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5%以上,重污染天数同比下降15%以上,吹响了全力应对重污染天气的“集结号”。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