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舟十一号中型固体运载火箭已进入工程研制阶段,预计明年初实施首飞。
第三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展出的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模型。郭静原摄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4日讯(记者郭静原)从2015年我国发射第一颗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吉林一号”,到今年初“快舟一号甲”火箭“一箭三星”的纯商业发射模式的成功……近年来,我国商业航天领域蓬勃发展。根据市场预测,到2020年,全球商业航天市场将超过1.7万亿元规模,中国市场包括运载火箭、卫星应用、空间宽带互联网等将达到8000亿元。
8月30日,第三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在武汉举行。与会专家们纷纷就商业航天项目合作与技术发展态势等进行研讨,携手助力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再上新台阶。
社会资本多元运作
还记得今年初完全按照市场方式运作、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参与的“快舟一号甲”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吗?它成功将3颗卫星送入轨道,被认为是中国商业航天领域迈出的崭新步伐。
而在不久后的将来,快舟家族还将再添一员得力干将。记者从论坛现场了解到,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研制的快舟十一号中型固体运载火箭,计划于2018年一季度以“一箭六星”的方式实施首飞。
“快舟十一号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5吨,能够进一步满足卫星商业化、高密度、快速发射的需求。”航天科工四院火箭公司副总经理查雄权说,除了在火箭产品研发上注意成本控制外,快舟十一号还将采用机动发射和新型测控等方式减少费用,简化卫星与火箭之间的测试环节和过程,并搭载多元商务手段,通过买保险,降低火箭发射失利后的成本增加,使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和性价比获得综合提升。
“快舟”系列火箭的腾飞,也催生出商业航天产业的精准落地。今年4月,我国首个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正式开建,吸引了来自社会资本、产业、技术等各方面优势力量源源不断地汇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