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浙江“网红”村是怎样留住乡愁的?

2017-08-24 08:07:10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最早,乡村建设是把城市简单复制到乡村,到处是大马路,小洋楼,但乡愁不见了。后来,乡村建设是修旧如旧。但我们发现,住宅的基本功能缺失,老百姓住得不舒服,年轻人不愿意来。如今,乡村建设发展到了第三个阶段:能传承文脉,能让村民满意,又让游客痴迷。村庄规划和农房设计就尤为重要了。”孙丙会说。

  解剖麻雀

  “草根经验”激发乡村活力

  “鸡毛换糖”,是指在那个物资匮缺的年代,小商小贩走街串巷,以红糖、草纸等低廉物品,换取居民家中的鸡毛等废品以获取微利。

  如今,浙江桐庐县旧县街道西武山村给“鸡毛换糖”这样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词汇赋予了新的意义。

  在西武山村,“鸡毛换糖”其实是一个店的名称,村民在这里用垃圾换取一些生活用品,而“店小二”就是村干部。300个烟蒂兑换打火机一只,50只塑料袋兑换鸡精一包,20个塑料瓶兑换牙膏一支,10节旧电池兑换酱油一包……“就是想办法改变老百姓随手扔垃圾的习惯。”“鸡毛换糖”主推者之一、旧县街道妇联主席王芬说。

  “虽然兑换的礼品都是些小的生活用品,但是百姓都很高兴,纷纷将家里的垃圾拿来兑换。”西武山村妇代会主任陈彩霞说,所有兑换礼品开支都是由西武山村籍商会的人员以及当地百姓自发集资而来的;每个月回收的这些垃圾,则由村干部做好分类处置。

  谈及“鸡毛换糖”店的由来,王芬告诉记者,西武山村有村民200多人,而外来人口有1000多人,卫生差、垃圾多、分类难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为此,村干部动了不少脑筋,他们多次深入调研,听取村干部、党员群众意见建议,决定设立“鸡毛换糖”店试点。

  西武山村的“鸡毛换糖”店去年11月10日开业,如今,每个月的开支在400元到500元之间。

  自从有了这家“鸡毛换糖”店回收生活垃圾,西武山村内垃圾乱扔的现象大大减少了。“老百姓也慢慢形成了习惯,有些村民走路看到烟头,都会自觉捡起以筹集起来换礼品。”王芬说。

  与“鸡毛换糖”一样,桐庐县分水镇的“美丽基金”也来源于群众的智慧。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