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愚公移“屋” 73岁老工匠自掏数千万元建古民居博物馆欲赠国家(3)

2017-08-18 15:05:06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没几个人理解我,说好听点是异想天开,说难听的是不是脑壳进水了。”唐以金说。

可他停不下来。“那些古民居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看着他们消失、损毁,我心疼啊。”

其实,8年前买下那处清代古民居时,唐以金就有一个“野心”:他希望有生之年,以异地搬迁、原貌恢复的方式,修复100座桂北古民居,建一个桂北古民居建筑风格的民俗博物馆,留给后辈,并在合适的时候无偿捐献给国家。

从2010年起,唐以金陆续修复明清古民居14座,新建民俗文物陈列展示馆10座,楼台粮厂11座,民国时期古碉楼3座,古戏台1座,孔子学堂1座。在此基础上,他着手建设一个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的桂北古民居博物馆。

今年4月30日,位于全州县枧塘镇珠塘村委白地头村的思源民俗博物馆终于挂牌,免费供游客参观,也为那些研究传统文化和艺术的人,提供着方便。

看到父亲如此执着,唐以金的一儿三女态度也逐渐转变,从最初反对到现在的支持。“为了修复桂北古民居、建博物馆,儿女们凑了1000多万元,我和老伴也投入7000余万元,这是我们一辈子打拼攒下的积蓄了。”唐以金说。

忧心

后继乏人,困于“弹尽粮绝”

唐以金的老伴黄让英至今也没想明白,老头子折腾这些年,做的这些事到底对不对,“如果对,为啥没人一起干?如果不对,为啥公家也不阻拦?”黄让英说。

其实,并非没有人愿意同行,曾有不少老板找到唐以金谈合作,最终都未谈妥。

“这些人都是抱着赚钱的心态,跟我的志向不一致。如果唯利,那还是在保护古建筑吗?”唐以金说,靠一己之力实在太单薄了,他并非不想融资,但“他们(投资者)一听到博物馆将来要无偿献给国家,就都走了。”

也有村民建议,博物馆可以卖门票,这样还能收回点成本,但被唐以金拒绝了。“我是想将这里作为一个文化教育基地,如果为了私利,还怎么有资格去教育别人?”

“老头子就是个死脑筋,太实在。”黄让英也很无奈,“我们辛辛苦苦奋斗一辈子,就攒了那些钱,想着老了好好歇歇吧,结果全被他搭进去了。3个店面都卖了,还在继续往里搭钱。说句难听的,现在连买棺材的钱都没了。”

如今,唐以金陷入了理想和现实的两难局面。他告诉南都记者,自己这个年龄对物质没多大追求了,家里种了10亩稻田,还养了鸡鸭,足以养活他和老伴以及20多个工人,生活不成问题。但继续修建古民居,则面临“弹尽粮绝”的窘境。在没有想出更好的办法前,只能放慢脚步,“之前跑得有点快,现在只能慢慢来了,重在坚持。”

与资金问题相比,唐以金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隐忧———能够修复古建筑的工匠越来越少,恐怕后继乏人。

今年春节前,村中一些在桂林等专业学校学习建筑工程的年轻人,主动向唐以金“拜师学艺”。广西的一些院校也邀请他去讲课。

这些让唐以金有点宽慰,但他仍感无助,“我现在精力大不如从前。(古建筑保护)这条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靠我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还需要更多的人一起参与,也需要学校培养更多的人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