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大学生不必谈“网红”色变(3)

2017-08-14 09:40:50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叶予的微信里有不少像迪迪一样的“网红”。“我觉得现在‘网红’在慢慢转型,‘锥子脸’不能代表所有的‘网红’,我现在关注的‘网红’恰恰是那些有本事、有才华的人。”叶予说。

浙江理工大学心理学系教师甘甜认为,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年轻人喜欢“网红”是从众心理和求异心理这两个看似矛盾的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年轻人容易在相似朋友圈形成追逐“网红”的风潮。同时,“网红”与众不同的地方让人产生对标新立异行为的追逐感。

“‘网红’更容易引起共鸣,这在心理学上称作为‘共情’。‘网红’就像一个你身边的普通人,你觉得他很有意思很有特点,更接地气,更加容易被他吸引。”甘甜说。

在甘甜看来,无论喜欢“网红”还是明星,都是一个自我认知的契机。“认识自己,分析自己,寻找原因,好好思考喜欢‘网红’的理由,才能够更加理性地追‘网红’。”

“对‘网红’的评价不能一概而论”

陕西科技大学的高翊维表示自己平常很少登录微博,微博只用来关注热点球赛的他一听到“网红”,便皱起了眉头。“虚伪、浮夸、做作。”他这样评价“网红”们。

在他印象里,“网红”大多都是“有着尖到不行的锥子下巴、高调炫富的作风和对外貌的过度自信”。他还记得自己无意中看到的微博热门视频,一位“网红”对着手机屏幕哭着叫喊自己被人追打,他觉得无聊又难以理解。

高翊维认为,很多“网红”为了追求点击量和关注量做一些毫无意义并且违背价值观的哗众取宠引人眼球的事情,让人反感。

和高翊维观点相似,提到“网红”,沈哲的脑海里马上想到“整容脸”“博出位”和“炫富”等词。沈哲觉得,对于这些“网红”,连批评和质疑都是一种流量,所以一直“眼不见为净”。

甘甜表示,当大家看到“网红”形象大多数都是“整容脸”的形象时,大家自然而然就贴上这样的标签了。“标签化”的好处是可以帮助大家快速地了解这件事情,处理一些问题,但另外一方面它并不是那么客观、全面,反而有失偏颇。有些“网红”为了吸粉、保持粉丝量,会哗众取宠,传递很多负面的能量和信息,而当很多突出的负能量“网红”成为“刻板化”印象时,大部分人会对“网红”产生反感情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