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塞罕坝,好一个大“林子”(4)

2017-08-07 08:04:47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一些石质阳坡,土层瘠薄、岩石裸露、地处偏远、施工难度大,有的坡度甚至达到46度。塞罕坝人说,绿色无盲区,绿色要彻底。既然铁树能开花,石头上自然也能种树。

他们把这个工程命名为“攻坚造林”,完全是向改革纵深处挺进的阵势。

塞罕坝的659种植物,也被纳入研究的视野。“在特有植物中,光萼山楂是新发现的一个耐寒耐旱种,保存了良好的基因遗传性。”《塞罕坝森林植物图谱》记载道。

塞罕坝之路,是播种绿色之路,亦是捍卫绿色之路,更是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为方向的通往未来之路。这就是塞罕坝的“根”。

蓄满精神能量的“林子”

塞罕坝有片“尚海纪念林”。好一个齐整、葱翠的“林子”,铭刻着以林场首任党委书记王尚海为代表的创业元勋们的功绩。

林场建设初创时期,困难堆积如山。为了稳定军心,王尚海一跺脚,从承德举家迁往坝上。副场长张启恩,原林业部造林司工程师,北京大学毕业生,硬是说服爱人挥别京城,举家上坝。

燕赵大地,再次响起“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歌。

悲歌一曲唱罢,旋即转入寂寞。无边的寂寞,始终是塞罕坝的“敌人”。

化解白天的寂寞就找活儿干,安顿晚上的寂寞就人为制造声响。

“年轻人没啥活动,上山参加生产回来,基本上就在宿舍待着,看看书。太闷了,就喊两声,乱唱几句,敲敲洗脸盆子。就这样。”建场初期的技术员李信说。

55年了,寂寞依然难以驱除。

塞罕坝在偏僻地带设有多处望火楼,一般都是夫妻终年住着,观察火情,被誉为“森林的眼睛”。

刘军和齐淑艳驻守的阴河分场亮兵台营林区望火楼,是整个塞罕坝林场的制高点。他们的任务就是每15分钟登高瞭望一次,看看四周是否冒烟了。在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两口子生活了11年。

实在是“熬得慌”,刘军看见央视播放着《跟徐湛学国画》节目,顿时来了兴致,“寻思”着那就学画画吧。

初中一年级就辍学了的刘军,人到中年,给自己找了个爱好。边学边画,边画边学,他感觉没有那么难。

他画有《赏秋》《一览众山小》《春江水暖》《松鼠送福》《长寿图》《百财聚来图》,还有一幅,两只猫咪,瞪大眼睛,竖起耳朵,全神贯注,相互偎依着。刘军将之唤名《守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