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军事管理区出现无人机 管控防范“黑飞”刻不容缓

2017-07-20 08:38:58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虽然这3名男子拍摄军事设施行为并非故意,但我们还是要严防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无人机偷拍部队训练情况和营区防卫!”事后,该仓库邀请当地安全部门专家为官兵授课,现场讲解黑客通过无线传输系统漏洞窃取资料的原理,了解当下高清摄像头的最高分辨率以及目前先进无人飞行器的最远飞行距离和续航时间,教育引导官兵时刻绷紧安全保密弦。追根溯源

“黑飞”现象缘何屡禁不止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日渐成熟,民用无人机尤其是消费级无人机迅速发展。近年来,无人机“黑飞”现象频发,在扰乱空中交通管制、危害航空安全的同时,也容易进入部队营区或演训空域,给部队防间保密带来威胁。尽管《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实名制登记管理规定》的出台,将更好防范安全隐患的发生,但导致“黑飞”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还有不少。

现有法规制度亟待完善。目前关于无人机的规定多为临时性、指导性意见,而且以民航机构的一些行业规范、部门规章为主,有关审批程序、管理规定、适航标准、处罚标准等内容较为笼统,缺乏强制执行力和可操作性,加之执法监管部门缺乏明确主体,在现实执行过程中面临许多难题。

空域申请手续繁琐、审批困难。组织一次正规飞行必须申请空域、报批飞行计划。然而,申请过程复杂耗时,并且只受理单位用户,也让无人飞行器个人拥有者、驾驶员及航模爱好者失去了申请的主体资格。

违法违规飞行的处罚力度偏弱。对于“黑飞”的处罚,目前只在《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公开征求意见稿)中规定:“违反国家规定,在低空飞行无人机、动力伞、三角翼等通用航空器、航空运动器材,或者升放无人驾驶自由气球、系留气球等升空物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

部分从事无人机活动的企业和个人法律意识不高。取得无人机操控员合格资质,必须经过至少一个月的系统培训,花费万余元。大量无人机的生产企业、用户都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一些无人机使用者对“机场净空区”等航空法律规则意识淡薄,也不了解“黑飞”可能会对国家利益、公共安全造成的危害。

同时,由于无人机通常由非金属材料制作,目标小,低空慢速飞行,导致传统雷达无法有效探测,且监管涉及多个环节与部门,存在管控难、防范难、取证难、处置难等问题。

关键词:无人机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