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环保名头掩盖下的恶行:有国家级生态乡镇炸山采石

2017-07-06 10:37:17  半月谈    参与评论()人

环保称号绝不是“免检牌”

如何让企业、行业、地方政府把环保称号当作一种高标准、严要求,而不仅是一个光环或是一张挡箭牌?专家提出,环保监管还需标本兼治,一方面要动真格、敢亮剑;另一方面,加快去产能、调结构。

首先,动态管理,让各类生态环境示范评比名副其实。记者注意到,目前在一些地方出台的生态环境示范单位评比方案中,重申报轻监管,重评比轻处罚,有的尚未明确退出规定。

生态环保名头不能成为“免检牌”。评选机构一方面要提高评比标准和准入门槛,一方面要动态审核,严格管理。各级政府、社会组织要对评选出来的各类生态环保称号实行动态管理,对抽查存在问题的地方责令限期整改,造成严重影响的要撤销其称号。

第二,严加监管,让生态环境红线真正带电。目前,一些地方都针对森林资源、湿地资源、水资源等划定了保护红线。但面对更广泛、更复杂、更长远的环保监督任务,问责利剑需时刻高悬。“划定红线不难,但守住红线还需要建立完善奖惩机制。”李佐军说,不管是谁,只要触犯了法律红线就要依法严肃处理,同时,以常态化的严格问责,使各级政府都绷紧“绿色发展”这根弦。

曹荣湘认为,戳破环保“概念泡沫”,关键要通过督察、考核、问责压实政府环保责任,环境监督执法要从单纯的监督企业,转向监督企业和监督政府并重。

第三,谨防污染园区、超排企业“穿衣戴帽”,钻调结构、去产能的空子。一些工业园区因污染问题被环保部门、媒体点名曝光后,并没有下力气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而是忙于组织正面宣传,释放欺骗群众和执法机构的“烟幕弹”。

例如,某县的化工产业园区是省级生态建设园区,2015年因为非法排污导致多起环境事故。此后,当地政府铺天盖地搞宣传,确立目标称要把这个工业园区打造成“绿色生态园”,可是“雷声大,雨点小”。2016年底,这家工业园区再次因为偷排偷放、群众反映强烈而被上级环保督察组点名批评。

生态环保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具体的标准。违法操作、监管不力的工业园区以及产能落后的企业,即使披上绿色环保的“马甲”,也要坚决淘汰。

“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专家认为,当前经济转型步伐加快,各地应将生态环保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切入点,把生态环保产业、园区作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和平台,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推动科技创新,提高企业项目的准入门槛,倒逼地方经济转型。(半月谈记者李兴文吴锺昊)

关键词:环保恶行采石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