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地铁丐帮”组千人群共享乞讨信息 足迹遍布全国

2017-06-14 06:31:22  武汉晚报    参与评论()人

本报讯(记者张驰通讯员黄彦)“现在的地铁乞讨者,有许多都是职业的,互相之间还建群在网上沟通乞讨信息。”昨天上午,武汉晚报记者从武汉地铁安保部获悉上述消息。当天在2号线汉口火车站站厅内,武汉地铁再次举行倡议活动,呼吁市民抵制地铁乞讨。

根据《武汉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和《武汉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办法》,对于地铁乞讨等行为,武汉地铁专门成立执法巡查队,每天在列车上进行巡查。在拦截到乞讨者后,一般采取劝阻、写保证书、罚款50至200元等方式进行处理。但由于地铁上的流动乞讨人员隐蔽性强,始终无法达到根治的效果。

武汉地铁安保部一位工作人员透露,目前的地铁乞讨者与过去有极大不同,许多都成为了职业的乞讨者。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一次拦截乞讨者的行动中,他无意中看到乞讨者的手机不断闪烁信息。经过辨认发现,信息来自乞讨者加入的一个千人聊天大群,群内都是类似的乞讨者,互相之间在交流乞讨信息。通过对这名乞讨者的询问,他了解到,群内的乞讨者分布在全国各地,在“工作”之余,会介绍所在城市的情况,如一座城市容易乞讨就是“业绩好”,此时就会召集大家一齐前往,一旦该城市忽然加大打击力度,大家就会转移阵地去其他地方,过两个月再回来。据悉,这些人大多在北上广深、南京、杭州、武汉等一二线城市之间辗转,而类似的交流群多达五六个。

执法巡查队队员在日常巡查中,也总结出地铁乞讨者在武汉的活动规律,“一般来说,在武昌、汉口的活动会比在汉阳的多,在换乘站点碰到的几率会比普通站点多。”对此,武汉地铁发出呼吁,希望广大乘客见到这样的职业乞讨者,不要施舍钱财,主动向车站工作人员举报,尽可能地提供如列车外侧的车身编号、乞讨人员的外貌衣着特征等信息,以便拦截处理。

延伸阅读:哈尔滨整治“丐帮”:17人中13人是职业乞丐

记者8日从哈市民政局获悉,从即日起,哈市将开展集中整治市区街头职业乞讨人员行动,对街头主干道及旅游景点、繁华商业街区、城市广场、宾馆酒店周边等重点区域职业乞讨现象进行打击。

据介绍,国庆节期间,哈市民政局会同哈市公安局治安支队,对友谊路、尚志大街、新一百、火车站、红军街、秋林等流浪乞讨人员相对集中的区域进行街面巡查,经过5天巡查共发现流浪乞讨人员17人,其中职业乞讨人员13人。

据哈市救助管理站负责人介绍,截至10月初,哈市已救助流浪乞讨人员7000多人,根据规定,对拒不接受救助或拒不离开的乞丐登记造册,并报所在区域公安、城管部门,由所在区域公安、城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分工实施治理、处置。对特殊“钉子户”职业乞讨人员,由民政、公安、城管部门和街道办联合执法处置。对接受救助的户籍为哈市的职业乞讨人员,将直接与户籍所在地民政局、街道办、社区及家属对接、护送、安置。

延伸阅读:“残疾”乞丐被质疑是否残疾求单挑 被对方一把拆穿

大家是不是经常遇上这样的情况:一旦车停下,就会有残疾人来到车边,二话不说开始奋力擦起车窗玻璃来,直擦到你不好意思,给他一点钱,他才离开。

然而,几天前,当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时,市民刘先生却看出了端倪……

“你是不是残疾人?”

“不要影响我做事,是不是要单挑?”

然后两人扭打在一起,然后,真相掉了一地……

敢于单挑的“残疾人”

6月9日下午2点左右,云南宣威街头,一名右臂残疾的男乞丐,用鸡毛掸子兢兢业业地擦拭着停在红绿灯口的车辆。

这一幕本非常普通,但是坐在十字绣店里守店的刘先生却起了疑心。

“这个男人太眼熟了,他多次在这里乞讨,可看起来怎么怪怪的?”

这么想着,刘先生走上前想近距离了解下这个人。没想到走近就发现该男子衣服有异样。

刘先生没有多想,一把扯掉了乞讨男子的衣服,那只藏在衣服里的完好的手臂果断露了出来,原来他真的是假冒残疾人!

自己的伪装被拆穿了!乞讨男子恼羞成怒:

“不要影响我做事,是不是要单挑?”

说完便和刘先生扭打起来,但很快就被刘先生制服了。

完好的双手和残疾证

此时正好有巡警路过,将行骗男子扭送到了派出所。

讽刺的是警方从身上搜出了残疾证,证上写着“二级残疾”。

二级残疾是什么概念?

1996年,国家发布了《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GB/T16180-1996),这是工伤鉴定的国家标准,标准共分十级,其中,符合标准二级至四级的为全部丧失劳动能力,五级至六级的为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七级至十级的为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再看看这名男子,四肢健全,而且还敢约刘先生单挑……真是哭笑不得

延伸阅读:城市职业乞丐月入七千超白领 晚上带酒菜回家吃喝

衣衫褴褛,流连在车站、商场等人流密集场所,见到这样的流浪乞讨人员,不少市民都会心生怜悯,给他们一些钱财。殊不知,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属于职业乞讨者,有不少人收入还相当可观,一个月大约能挣六七千元,超过普通白领。

随着天气转凉,泰安市救助站开始了每周不少于两次的上街巡查。连续几次巡查,却收获不多,工作人员介绍,主要是因为现在泰安的流浪乞讨人员绝大多数都是职业乞讨者,而他们因为怕影响“工作”,都拒绝接受救助站救助。

15日,在泰安灵山大街桥洞子处,一名50多岁的男子站在红绿灯路口处,每当有市民停车等红灯时,他就上前去拿着抹布象征性地擦两下车玻璃,然后向车主要钱。工作人员远远喊了一嗓子,男子看了一眼,转身慢慢离开。“这就是职业乞讨者。以前我们一上前,他们撒腿就跑。”工作人员介绍。

青山街一家超市的老板告诉记者,几个职业乞讨者常在他们那一块转悠,晚上有时候会来买烟酒。有两三个人几乎每天都来他们店里把零钱换成整钱,几乎每次都能换上二三百元。“这样算下来,他们一个月的收入要六七千,比泰安大多数白领的收入都高。”

“青山、三里这边的小旅馆,价格便宜离车站也近,那些乞讨的有不少都选择住这边。”泰安青山社区旅馆老板李先生开旅馆已经19年了,他见惯了住旅馆的乞讨者。李先生说,十年前小旅馆还没有遍地开花的时候,他就曾接待过住店的乞丐,那时住宾馆的大多是出差的,从穿衣打扮上看不出来哪些是乞丐。

19日晚上,记者在泰安老汽车站跟随一名乞讨者走进了泰安交通宾馆附近一条小胡同,眨眼的功夫,乞讨者就不见了。“我们这边住宿的就有职业乞讨的,就是因为人多杂乱,才好掩饰身份。”交通宾馆附近一家旅馆服务员陈女士说,常有客人早上穿着破旧衣服、背着麻袋出门,晚上带回酒菜在屋里吃喝,有的人退房时穿上好衣服,都没法和之前的模样对起来。另外,也有少数乞讨者有时会露宿在街头或者铁路桥洞等遮风挡雨的地方,目前,随着天气转冷,这部分乞讨者也转向了小旅馆。

记者调查发现,为了多讨要些钱财,不少职业乞讨者可谓费尽了心机。他们中,有的选择通过拦车或者擦车的方式向车主要钱,有的选择通过装病的方式骗取路人的同情,有的则特意扮成学生、“驴友”或者聋哑人模样,向来往的市民行乞。不过,虽然同为职业乞讨者,他们的收入其实差别挺大。

“靠天吃饭”派:

铺个袋子躺路边

吃着花生抽着烟

19日一早,一个职业乞讨者躺在泰安上河桥附近,身下铺着一个塑料袋,身前放着一个铁桶和一个残疾人证。他衣着邋遢,但是看起来心情还不错。正值早饭时间,他连喝了两杯粥之后,从随身袋子里拿出花生米,一粒粒放进嘴里,并不刻意防备路人。有时候他一伸胳膊,还能看见他戴着的一块亮晶晶的手表。过了一会儿,他拿出一个塑料袋,里面装满了面包、蛋糕、月饼等各种点心。他从中拿出一块月饼,躺在地上,一口口吃光。吃饱喝足后,老人又拿出一盒“庐山”香烟,心满意足地抽起来。

记者查看了老人的残疾人证,他于1940年出生,今年已经74岁,右腿残疾,老家在安徽。老人说他有两个儿子三个闺女,都在家种地。他老婆有病,他出来是给老婆讨医药费的。“粮食现在不值钱,刚收的玉米一斤才挣六毛钱,种子和化肥还都那么贵。”老人说,他已经连续出来七八年了,上海北京都去过,但是收益一般。最后留在了泰安,已有五年光景。“山东人好,实在,大人孩子都会给一点。”他说,在泰安还有几个他的老乡,但是平时联系不多。“农忙了我就回家帮忙,前段时间还刚回家收了玉米。再过上个把月天冷了,我就再回安徽。”

上河桥来赶早市的市民不少,但是很少有人给他钱。9点半时,老人看了看表,然后起身向东走。记者看见,老人右腿虽然短了一截,但是他步伐矫健,半个钟头就走到泰安一中北邻。在这个地方,他和周围门头的人都很熟练地打着招呼,还拿出五六个月饼分给在路边等活的一个“蹦蹦”车主。

过了一会儿,下学时间到了,来接孩子的家长和学生们给了他不少钱,大多是一块、两块的,也有五块的。他不时在铁桶里翻翻,把稍微大一点的钱装进衣兜。到下午两点左右,老人起身离开,这七个小时里,他收了五六十元。

泰安龙潭路和灵山大街交口附近,一名乞讨者正在拦车乞讨。

“勤劳致富”派:

路口拦车擦玻璃

一干就是大半天

灰色的上衣,灰色的裤子,一双还算干净的布鞋,一个黑色双肩背包,手拿一把布刷子,19日,泰安街头忽然又出现了一拨擦车窗乞讨的老人。在泰安龙潭路和灵山大街路口,一个路口两个方向各有一名乞讨老人。他们年龄都在60岁上下,留着花白的胡须,干干净净,步伐算不上矫健却很有力。两人都背着黑色的背包,手里攥着一把零钱,红灯亮起时,他们会从停车线向来车方向挨个擦窗户伸手讨钱。如果司机不给,另一只擦窗户的手会更卖力擦拭前挡风玻璃。他们很少说话,只是用机械化的笑容和点头哈腰来作为乞讨的肢体语言。

讨完20辆左右的车,绿灯刚刚亮起,乞讨者就停下乞讨,即使前面还有几辆车停着没走,他们也不再讨要,而是转身往路口停车线走去。等走到停车线,红灯又亮了,乞讨者又开始了下一轮乞讨。从早上7点多到中午两点多,7个小时时间里,齐鲁晚报记者看到两名乞讨者只上过两三次厕所,没喝水没吃东西,也没坐下休息过,反复走在车流中。平均每10辆车有两三位司机会给钱,一次给一块钱的居多,也有一次给5块和10块的。一个间隔5分钟左右的红灯时间里,少的时候他们能要到一两元,多时时候能要到四五元。一上午时间,一名乞讨者能讨到150元以上。

乞讨者从司机手中讨到的钱,并不放在捏着钱的手里,而是通过背包的拉链空隙塞进包里,除了他们自己,没人知道他们到底讨了多少钱。在其中一名乞丐抽烟休息的时候,记者从他口中得知,他是从河南来的,但一问到一天可以讨要多少钱、住在哪里时,他就闭口不谈,把整盒的香烟塞进背包,再次上路乞讨,还不断用余光注意在路边的记者。据悉,这些乞讨者会专门挑好车下手,还会避开出租车和公交司机。遇到普通车辆又不肯开窗给钱的,乞讨者会直接去下一辆。遇到豪车他们就会多擦几下玻璃,甚至把脸贴到玻璃上。

“演技”派:

扮演角色编故事

挣钱全都靠演技

以前的职业乞讨者一般都会扮演成残疾人的模样,但因为频频被识破,最近他们开始转向扮演别的角色。

在泰安东岳大街西段,许多市民经常遇到手拿“驴友请求帮助,施舍一顿饭钱”等牌子的伪驴友,向来往市民寻求帮助。9月底,市民赵先生就在泰城连续两次遇到同一伙人,年龄也就二三十岁,穿着户外衣、戴骑行头盔,不断和往来车辆索要饭钱。赵先生喜欢骑行,觉得这些人可能丢了钱包,出于同情给了他们20元,没想到下午路过又遇到这伙人,才明白这伙人是玩新花样乞讨的,一次乞讨少说能要到二三十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乞讨群体正在越来越年轻化,乞讨方式也在不断花样翻新。“之前经常有带着聋哑人证书的未成年人上车乞讨,低于10块钱都不行。”泰安一车站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些人冒充乘客上车,在发车前会在车上进行乞讨,讨完一辆再去下一辆车继续乞讨。他们讨钱的门槛还不低,有时候乘客给一块两块他们还不太满意,乞讨者会拿出5块或10块的纸币,示意乘客要多给点。

该车站工作人员介绍,车站一天至少有上百次班车,这些职业乞讨者买个最便宜的票进站,一逛一天,至少能成功五六十例。这样一例最少五元,最多二十元,一天能收二三百元。

延伸阅读:老外也有“假乞丐”!集体开车行乞 目标锁定学生

【环球网综合报道】据英国《每日邮报》2月19日报道,当地时间2月18日上午,英国的3名乞丐被目击驾车前往剑桥市中心行乞,此前他们还支付了超时停车的罚款。对于这种佯装乞丐行乞的行为,市民们深恶痛绝。

其中一名男子手持儿童拐杖,驾车与另外两人一起“行乞”。3个人把车停至居民区,为避免行乞的片区重复,他们先是一起走到商场外围,接着再疏散开,并且很快便将目标定位在学生身上,因为学生们往往为了避免惹事都会给他们零钱。

 当被问及该男子是否真的无家可归时,他说自己是意大利人,并声称自己不会讲英语。但谎话随后就被一位路人揭穿:“当我购完物从商场出来时,他公然挑衅我,说的就是英语。”在多番质疑之下,该男子承认了自己是开车前来行乞的,他的残疾不影响自己开车。但他是否真的残疾,市民们尚不清楚。有市民揭发说,他多次看到这几个人开车来附近乞讨,似乎已是惯犯。

目前,剑桥市警察和剑桥市议会尚未对此事作出回应。

(责任编辑:任冲 CN062、周晶晶 CN032)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