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衡水中学)是个应试教育的典型,他眼睛里只有分数没有人。跟我们浙江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不符合,他们认为是先进,我们认为是落后的,我们浙江不需要。”衡水中学在浙江平湖设立分校,一位浙江省教育厅某官员在公开场合作出如上回应。
这代表了目前很多人对衡水中学的态度——狙杀高考工厂。这所被符号化的学校不是第一次陷入舆论漩涡。只是这次事关具体办学,教育模式之争几乎是硬碰硬地撞在了一起。
认同应试教育的一方和倡导素质教育的一方,突然意识到“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已经不只存在观念里了,它正在变得“非此即彼”。
正如争议多年的计划生育“突然”终结,或许中国高考及整个教育制度的改革到了必须明确选择的时候。
在这个选择落地之前,那些真正的当事人——学生的声音不应该被淹没,为此,我们采访到了四位衡水中学毕业生,来听听他们的口述:我的高中时光是怎么过来的,我如何思考“衡中模式”。
“因为衡中,我走出了本来的教育困境”——林静,2009级,现于美国洛杉矶读研究生
如果不是2009年进入衡水中学,我的生活轨迹和现在一定完全不同。大概会读我们县最好的高中,然后进入一个很一般的大学,根本不可能像现在一样,在名校本科毕业后、很“顺理成章”地在洛杉矶继续读书。
我家离衡中有八百多里地,刚入学的时候,每个月放假只有一天半。那时候,也是我第一次离开爸爸妈妈身边,特别想家。学校不让带手机,我每个课间都去公用电话亭打电话。高一上学期整整半年,我都是哭着过来的。
除了自己心里的情绪,衡中一向“管教严格”的规则,也让我很不适应。我是属于散养型选手,但在衡中一切都要求一致。就拿叠被子来说:一定要叠成豆腐块、被面不能有褶皱、床单一定要铺平……这些规则,在一开始都让我有些手足无措。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那时候,学校不允许看“闲书”。有一次晚上刚熄灯,我躲在宿舍卫生间里看小说。而在我们的规范要求里,刚熄灯半小时内,一般不允许上厕所。有老师在走廊里看到卫生间里透出来的光,室友只能借口“忘关灯”来给我打掩护。就这样,我在漆黑的卫生间里整整待了半小时才敢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