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北京电视台举办纪录片《解放—人民的选择》座谈会(4)

2016-07-02 11:00:03  千龙网    参与评论()人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

大场景、大写实的实地拍摄之外,此次《解放人民的选择》节目组更尝试了“静物拍摄”等全新的写意手法。如果说这部纪录片中使用到的影视再现、插画动画、三维合成以及虚拟植入特效、航拍等技术手段是为了从大场景代入历史,那么这种“静物拍摄”在小细节代入历史方面,无疑取得了极佳的效果。

如在陕西省清涧县枣林则沟村拍摄的石碾子磨玉米面的镜头,再现了当时这里的老百姓为毛主席磨玉米面做饭的情景,让人不仅感慨“任历史苍海沧田,人民的选择始终如这石碾子一样坚如磐石”从某种程度上,这些器物、物件就像一个个历史故事的入口,把观众代入“彼时彼刻”“那情那情”。作为一种创新的表现手法,成功地让曲折惊险的历史从一个小细节开始,激荡到更广阔的宏大画面,从而更具戳中人心的力量。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主编教授胡智锋认为:“这是一部有大片品相的作品。可以用四个字来界定:史、诗、情、思。历史的史,诗词的诗,情感的情,思想的思。首先历史的厚度,来自于片中对重大历史文献的解密;第二个字‘诗’,大气磅礴的气象来自谭江海在历史发生地的讲述,在历史和现实的对话中构建出了一个具有诗性的框架,这种构思很奇特;第三个字‘情’,这部片子每次看都会激情澎湃、热血沸腾,具有情感的冲击力和艺术的高度;最后是思想的深度,这部片子以大量史实,提炼出‘人民的选择’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有深刻的思想在里面,超越以往同类作品。”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主编教授胡智锋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副研究员冷凇认为:“以小切口来展现大历史,纪录片《解放人民的选择》创了一个新标杆,有几点是非常可贵的:一是在世界格局中探讨中国的解放,是一种全新的角度;二是在国共对比的解析上,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三是关照了大和小之间的关系,如通过小战役映射一个大结局,从小人物看出大趋势;四是实现了正能量的穿越,没有炫目的科幻特技,没有虚构的传奇故事,有的只是再真实不过的场景和史实。正是用这种穿越把历史带到观众面前,又把观众带入到历史之中;五是采访了多位很难采访到的历史见证人,构建起红色人物的人物关系;六是每一集都用了一首主席诗词,实现了意境的表达、艺术性和诗性的结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副研究员冷凇

《解放人民的选择》项目组的成员,很多都是90后。这次全面实地实景的外拍进程,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不仅是专业方面的历练,更是精神上的洗礼。

“只有用真情炼就的作品才能打动人,不感动自己,又如何感动观众?”在这样的标准要求下,《解放人民的选择》纪录片中特意加入了记者的探访视角,将他们的感动、感悟、感激真实地呈现在片中,重大历史题材与新生代年轻人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精神对接,更为真切地解读了“为人民树立丰碑”的内涵。

《解放人民的选择》第二集分集导演廖祎蕾谈到:“在陕北前采时,我们重走毛泽东转战陕北的路线。一路上,弯弯绕绕,颠颇不平,道路很难走。在车上,我们的制片老师突然问,你说像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等很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当年都算是中国社会的精英,如果他们愿意,本可以在国民党政府中谋得一个不错的职位,本可以有一条更为舒适的人生路。可他们宁愿冒着随时失去性命的可能,与当时中国的强权对抗。究竟为了什么?望着车窗外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我陷入沉思。我想,对这些人而言,活着,绝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利益与荣辱,而是为了一个更远大的信仰:国家的独立、强大和人民的自由。在他们看来,信仰比生命更重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