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高校创业学院遇困境 学生老师都不积极(2)

2016-06-07 08:01:12  中国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近年来,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兴起,教育部正式下文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其中创业基础必修课、创业比赛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最重要的“三件大事”。

但根据张立艳近年来参与各种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经验,她说,“现在看来,全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核心首先都集中在比赛上,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大赛。”关注度排第二的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包括课程设置、组织调整等。

回到最为关键的创业基础必修课上,各所学校的介入就“特别少”,连相关问题的讨论也很少,“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个课搞不清楚该怎么上,连老师是谁都搞不清楚。”张立艳说,创业基础课很难找到合格的师资。

刘彪文对此表示认同,“大多数老师都是学院派,有一些东西走得都不如学生快。另外我们的资本在哪里,资本是必然的决定性因素,资本是创业的源头,所以我们觉得有很大的难处。”

张立艳介绍,天津财大从10年前就开始开设创业基础课,这门课程的教材“改了10年”,“因为不停出错。经常发现各种问题,一直在改。”

此外,学校还有一套“案例卡”,总结了300多个实际发生的创业案例,其中几十个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案例。而“案例卡”就是用来弥补老师的不足,这种案例培训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让老师适应课程。

创新创业教育真的“雷声大、雨点小”吗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注意到,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目前“雷声大、雨点小”的讨论,一定程度上对高校内的实践者造成了困扰。一些正在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总会觉得“学生创业比例低”有些“拿不出手”。

南方一所高校创业处处长就直接用数字表达了自己的担心,“今年我们要报省里一个创业比赛,我预计学生们可能报300多个项目,但实际报下来,只有100多个项目,有的学院甚至一个项目也没有。”

这位老师认为,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参与度与学校的积极性相比“差得太多”,“感觉学校很积极,学生很无所谓的样子。”

与学生“无所谓”呈现正相关的,是指导老师的积极性也不高,“指导老师的主动性也不是很强,万事总要讲报酬。这牵涉到体制机制问题。”

他举例说,学校有两个学生的创业项目得了很多奖,很多投资公司愿意投钱给他们创业,但两个学生不愿意创业,“真正好的项目却不创业,在学校里面搞一搞,拿个奖就算了,毕业后直接创业的,我们学校里相当少。”

对此,刘彪文认为,尽管外界总是评价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2%~5%,想要以此佐证鼓励大学生创业并非明智决定。但实际上,正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高校,并不需要拘泥于那点“创业成功率”“毕业后创业率”这样的数字。

“一个学生在高校里面进行创业实战,哪怕失败了,你能不能看到他的另一种成功?就是他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刘彪文认为,高校应该不遗余力地鼓励大学生大胆创业,“要给失败者更多的包容,我们的底线是‘能力提升’。”

这种能力提升,要求学生在校园里就进行实战。刘彪文认为,“实战”中有一种做法要尽量避免成立一个基金,让老师做信用担保,借钱给学生创业。刘彪文说,这种方式一是没有老师愿意承担风险,二是学生自己也害怕失败不敢贷款。

“最好的办法,就是几个学生和老师自己凑点钱,能做多少算多少。这是一个试错的成本问题。”刘彪文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