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辅警“临时工”之惑:面临身份模糊所带尴尬与隐忧(2)

2016-05-21 21:00:12  中国新闻网    参与评论()人

挥之不去的身份困惑

在辅警的聊天群里,和民警诸多的“不一样”被成员们提得最多,其中就包括辅警没有独立执法权。

一天下午,刘飞在查处交通违法行为时,对方司机看见了自己制服上的“XJ”(协警)标识后,立马提出要看刘飞的警官证。虽然认为对方是在存心挑毛病,但刘飞还是告诉他:“我就是辅警,没有警官证。我们执法都全过程录像,要是有异议,可以找上级部门。”谁知对方不依不饶,刘飞只好叫来了民警。

虽然这样的情况已经让刘飞习以为常,但消除不掉的是随之而来的尴尬感。很长一段时间里,刘飞执法时都没有底气。

“其实,辅警就是辅警,没有独立执法权是对的。但关键是这个身份太尴尬,做了好事是民警的,出了问题就是辅警的。”刘飞说。

社会对辅警价值的认同度不高,辅警协助民警执法过程中,受到个别群众奚落、嘲笑甚至侮辱的情况时有发生。有辅警颇为感伤地说:“‘打的就是你们辅警’这类话,不是没听过。”

曹文玉觉得,身份的模糊带来的另一个难题是,如果他们遇到暴力抗法,对方并不能认定为妨碍公务。曹文玉在一次执行巡逻任务时,发现一名男子涉嫌行骗,便上前对其检查。结果对方立即发动汽车逃离,将挂在车门上的曹文玉拖行了一公里,导致曹文玉腿部受伤、脑震荡,住院两周。“因为我是辅警,所以对方够不上妨碍公务,案件的侦破就受到了阻碍。”

难题不止于此。很多辅警表示,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都远低于正式民警。何晓华记得2003年刚做辅警时,一个月工资是200元,从2009年开始,工资涨到850元,一直拿到现在。“这个数差不多属于当地最低工资线,而且没有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此外,许多辅警是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劳务派遣合同,面临着被辞退的随意性,这让他们感到没有保障,甚至发出“我们到底归谁管”的疑问。

期待改革中破解难题

事实上,我国的辅警制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成为备受争议的法律盲区。

2004年公安部曾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公安机关对聘用的协警、联防队员、治安员队伍进行专项清理,并要求在3年内全部清退。但这道命令似乎并没有彻底解决辅警问题。

2015中央审议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中又提出规范警务辅助人员管理,说明我国辅警制度在不断完善。2016年1月通过了《关于规范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工作的意见》,这个意见尚未转化为法律法规。

但是,目前已有一些地方公安机关对此做出了探索。2012年7月,全国首个规范警务辅助人员管理的地方政府规章《苏州市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办法》正式施行,明确辅警既不是临时工也不是志愿者,而是与公安机关签订长期工作合同、工作失误由公安机关承担法律责任的“警察助手”。

更让刘飞关注的是,改革为辅警人员在晋升渠道上打开了一扇窗。国家公务员局考试录用司司长盛桂英今年2月指出,今后,特别优秀的警务辅助人员可以正式入警。随后,浙江、广东等地先后出台政策,制定出具体招录方案。

“这肯定是好事。”刘飞说,“虽然还有待看到落实效果,但至少在打通职业‘天花板’上,让我们看到了曙光。”

刘飞意识到,当前一系列的改革动作,说明他们或许迎来了最好的时候,这又让他和身边的辅警同事们格外谨慎,“我们只在民警的带领下工作,不让辅警单独做的事我们不会做。大家都希望改革会提高我们的待遇,不想在这个关键时候出差错。”刘飞说。(应采访对象要求,刘飞、何晓华为化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