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辅警“临时工”之惑:面临身份模糊所带尴尬与隐忧(1)

2016-05-21 21:00:12  中国新闻网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辅警“临时工”之惑:面临身份模糊所带尴尬与隐忧

当前警力不足之下,他们是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却面临身份模糊带来的尴尬与隐忧

辅警的“临时工”之惑

□本报记者卢越

5月16日早上8点半,河北唐山高新技术开发区公安分局辅警曹文玉来到位于市中心的移动警务站。9点,他和另外2名辅警在2名民警的带领下,开始了一天的巡控工作。10点多,曹文玉和同事处理了一起突发的商场商户间纠纷。下午2点,曹文玉将一名迷路的智障男子送回家。晚上10点,结束一天工作,曹文玉回到移动警务站,喝了一大口水。

从事辅警工作15年的曹文玉,是我国千千万万辅警中的一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各类警务辅助人员400万人左右。他们穿着“警服”,往往干着和警察同样的工作;但在一些人眼里,他们不过是“临时工”,没有独立执法权,人员构成鱼龙混杂;而在他们自己看来,收入低待遇差,没有身份认同感,未来之路迷茫。

最新的政策是,今年1月中央审议通过的《关于规范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了公安机关对警务辅助人员招聘、管理、履行职责、保障监督等内容。警务辅助人员的职业保障和管理模式,成为全面深化公安工作改革中绕不过的话题。

警力不足下的辅助力量

对于辅警,各地叫法不同。有的地方称“协警”或者“警辅”,以前也有地方称“联防队员”。

曹文玉所在的移动警务站周边人流量大,巡控任务繁重。从早上8点半开始,他们要进行几乎不间断的巡逻,一直到第二天早上8点半。之后回到派出所,曹文玉还需要对前一天24小时所发生的案件进行处理,晚上8点半下班。一轮值班下来,需要连续工作36个小时。

尽管工作强度大,但曹文玉觉得,在移动警务站的工作相对来讲已经很轻松了,“至少不用常年在外风吹日晒”。

“风吹日晒”的工作,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一线交通辅警刘飞已经干了11年。他的工作是开展公路巡逻,除了查处违法行为,还要帮助救助车辆。最辛苦的是冬天上路执法,在乌兰察布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风雪夜里,几乎每天都有受困的车辆和人员等待救援。刘飞需要一辆接一辆地推车,去年一个冬天下来,他冻伤了自己的脸。

曹文玉和刘飞都加入了一个“辅警协警大联盟”的聊天群。在这个有1300多名辅警成员的“联盟”里,大家并不经常谈论各自工作的辛苦,互相吐槽这种司空见惯的事情被认为“没有意义”。

“联盟”里的何晓华,是河北保定城关派出所的一名一线辅警。他告诉记者,在日常社会治安、防控、巡逻、交通指挥及配合缉毒、办案等工作中,都能看到辅警的身影,他们做的工作,往往不止于“辅助性”,其背后折射的现象是基层警力的不足。

据了解,国际上一般用每万人配备的警察人数衡量一国(地区)的居民生活安全程度。中国平均每万人配备13名警察,而韩国为30名,德国为40名。目前我国一些地方辅警人数已经超过了民警,在一些发达地区,民警与辅警的比例高达1:3。何晓华所在的基层派出所,辖区内常住人口6万多,所里的正式民警只有6名,辅警则有16名。

出警时,1名民警带3、4名辅警,有时候则没有民警带领。“民警太少工作太多,他们干不过来,两个人办理三个案子都很正常。”何晓华说,“大城市还好一些,在县级公安机关以下,部分地区辅警就是和民警一样的存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