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投诉下雪天高校校车拒载学生 先要弄清楚“谁的校车”
北方的春,“春如四季”。根据天气记录,本周一至周三,内蒙古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的最高温依次为24℃,12℃和4℃。就在4℃的小雨转雨夹雪天气中,位于该县的内蒙古师范大学盛乐校区的学生们迎来了清明小长假。旺盛的出行需求和突然转冷的天气,不幸碰头。
网上流传的视频显示,小长假前一天,也就是本周三下午,内蒙古师范大学盛乐校区的学生们试图乘坐校车前往呼和浩特市区。校车候车室内,车队负责人“从下午三四点开始轰人”,当画面中一名被标注为老师的女性质问“老师是人,学生就不是人啊?这么多人怎么走?”车队负责人回应称“不管,不管,就不管”。三个“不管”,直上热搜。
要细究车队负责人的毛病,先要弄清楚校车设置的目的。与颜色鲜艳、接送幼童上下学的小巴不同,在各级高校,车身喷涂学校名称的大小客车,一般是接送教职工上下班的通勤车。学校是教学育人之地,但它同时也是有家有口的普通人供职的场所。单位地处偏远,既不提供宿舍,提供摆渡的大巴当然在情理之中。为了服务只有2节课、4节课、6节课的老师,班车频次加密也是后勤服务改善的必然。服务的细分伴随运力的冗余,在非早晚高峰时间,校车产生的部分闲置座位,能否成为方便学生出行的举手之劳?开好事之先者,没有被念好心,反而惯出了一些“天经地义”的毛病。
“运力富余时可搭载学生”的默认规则,潜台词是“首先保障教职工乘坐”。作为区区现场秩序维护者,车队负责人面对恶劣天气下可以预见的座位紧张,在临近教师下班高峰时开始阻止学生上车,其行为是符合逻辑的。倒是这位为学生鸣不平的老师,真的觉得这些体力精力充沛、已成年或将成年的青年人是弱势群体吗?真的觉得区区几辆校车,是为数量上万的学生而设的吗?为求“平等”,她大可以把自己的座位先让给某位学生。但显然,无论是她还是要求上车的学生,追求的都只是“自己能上车”的立竿见影和“现场的人都上车”的其乐融融,至于实现的可能性,不在考虑之列。
原标题:投诉下雪天高校校车拒载学生 先要弄清楚“谁的校车”北方的春,“春如四季”。根据天气记录,本周一至周三,内蒙古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的最高温依次为24℃,12℃和4℃。
原标题:内蒙古一高校校车下雪天只载老师拒载学生,校方:就不管4月4日,清明假期前一天的晚上,内蒙古师范大学盛乐校区的学生们打算坐校车返回市区,却遭到了无情的拒载,校方车队称只能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