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北京治理“五毛零食” 将严格儿童食品准入

2017-05-21 18:16:14    新华社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北京5月21日电(记者毛伟豪)记者21日从北京市食药监局获悉,北京市近期连续开展对农村、学校周边销售“五毛零食”的“飞行检查”和监督抽检。截至20日,水屯市场等五大批发市场主动清退“五毛零食”,两家小食品生产企业被责令停业整顿。北京市将根据检查结果对存在较大风险隐患的“五毛零食”追根溯源,严格儿童食品准入,保障青少年身体健康。

“五毛零食”是流行于儿童特别是小学生群体的所谓“休闲食品”,该类食品往往在包装标签上冠以一些奇特的吸引青少年眼球的名称,如“唐僧肉”“片甲不留”等,并以价格低廉、口味新奇受到学生的喜爱,主要在学校周边的一些小食杂店销售。“五毛零食”多次被曝光存在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或菌落总数超标等食品安全隐患。

食药监部门对批发市场开展暗访或突击式的“飞行检查”发现,市场上销售调味面(肉)制品、膨化食品、果冻、饮料等“五毛零食”,部分存在着SC(QS)、厂名、厂址等标签标识内容缺失或不全及食品供应商资质、产品质量合格证明文件不全等问题。目前,水屯市场、八里桥市场、石门市场、大洋路市场、三旗百汇市场等五大批发市场内商户主动清退“五毛零食”销售。

在对休闲食品生产企业的检查中发现,北京祥隆宫食品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和北京华飞食品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在产品出厂检验、物料管理、包装标签、供应商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已被责令暂停生产活动,立即组织整改。执法部门还对企业涉嫌违法的行为立案调查。

  食药监部门还启动了校园周边“五毛零食”专项治理行动,共对校园周边的4896家商户开展地毯式、拉网式排查,对食品的甜味剂、防腐剂等项目进行了现场快速监测,共检验食品172件。对在检查中发现的不能提供合法票据、合格证明,以及快检初判不合格的“五毛食品”采取下架措施,对74家食品经营户给予警告、责令整改、立案等行政处理措施。

北京市食药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小包装调味面制品等主要以儿童为消费对象的产品,为确保儿童食品安全无风险,今后将严格其市场准入标准,严查滥用“三剂”,即脱氢乙酸、苯甲酸等防腐剂,甜蜜素、安赛蜜、糖精钠等甜味剂,以及胭脂红、日落黄等人工合成着色剂的“五毛零食”,严格规范产品标签标识,严查生产经营企业供应资质,发现问题食品一律下架退市,并通报生产企业所在地监管部门。

延伸阅读:“五毛食品”入侵农村地区 “辣条群体”健康堪忧

3月18日10时,河北张家口西河营镇的红旗小学小卖部内,孩子们在争相购买一款辣条,其外包装上的生产日期印得模糊不清,包装也粗糙劣质,有些零食甚至没有任何产品信息。

“辣条”,如今成了课间饭后流行于农村儿童间零食的代名词。以辣条为代表,单价在五毛到1元的各类膨化食品、糖果被媒体称为“五毛零食”,而酷爱吃辣条的消费者被称为“辣条群体”。目前“五毛零食”正在包围着农村校园,侵扰着成长中的农村儿童。

目前我国农村儿童有1.4亿人,留守儿童有902万人,一包包“五毛零食”在他们中流行,除了暴露出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真空地带外,更折射出农村地区在食育知识和意识上的普遍缺乏。

“五毛零食”包围农村儿童

“满客家”“宴遇”“酸π”……《工人日报》记者在红旗小学这个不到10平方米的小卖部柜台上看到堆放约几十种花花绿绿的小零食。不到1分钟这里已挤满了孩子。“每天都吃很多辣条没感觉到影响健康,一想到那个味道,我口水都流出来了。”一个三年级的学生边买辣条边跟记者说。

“这个牌子的辣条卖得很好,孩子们很喜欢吃。”据店主介绍,一款定价1元的大包辣条十分畅销,每天可卖出20多包。但就是这种“畅销”食品,外包装上的生产日期却印得模糊不清,无法识别。除了包装不合格,有些散装棒棒糖上没有任何产品信息。

记者走访镇上其他学校和居民小区附近的十多家小卖部发现,其所卖多是这类生产信息不全、包装不合格的辣条、香干、卤蛋、糖果、膨化食品。

一家小卖部店主告诉记者,一元以内的糖卖得最好。“小孩子没钱,家里给的零花钱平均每天也就一两元。”红旗小学的一名陈姓老师介绍说,“当地平均工资水平在3000元左右,家长花在孩子身上的零花钱水平不会太高。”

“五毛食品”入侵农村地区,其实早已有人关注。

从2013年开始,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彭亚拉团队历时3年调查了江西、河南、河北、四川、山西以及北京周边的12所农村学校和2所流动儿童学校发现,与大多数城市孩子相比,在吃什么才健康的问题上,我国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村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面临着严峻形势。

调查团队发现,农村学校周边出售的许多小零食,生产厂家地址、电话等信息虚假比例达30%。这些劣质零食正在农村地区儿童间流行,占据了他们食物摄入的很大比例。在被调查的孩子中,经常吃零食的占73%,有些孩子甚至一天能吃三四包辣条,还有不少孩子把零食当正餐。

“辣条群体”形成的多重因素

以张家口市为例,记者调查发现,除了农村,一些城乡结合部和集镇也不同程度存在上述现象。而从农村到城市,随着学校和居民聚居点附近大型连锁生活超市分布的逐渐密集,销售劣质食品的小卖部数量则出现下降趋势。

“我家孩子一般很少吃那些劣质零食。一是附近大超市没有卖,二是我们都在严格控制孩子吃零食的量。”在北京一家文化出版机构工作的周女士告诉记者,在饮食特别是孩子的零食方面,她很谨慎。

“五毛零食”为何能入侵农村,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消费者为何钟爱“辣条”?

记者采访发现,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监管缺位是其成为劣质食品泛滥之地的主因。“没人管,小卖部从成本考虑就进那些低价劣质的零食了。”陈老师说。

而长期从事农村研究的社会学者吕盼博在接受《工人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劣质零食在农村地区流行,除农村消费水平低、监管不够等因素外,背后还有更深刻的社会文化因素。“零食虽然只是单一的饮食差异,其背后却是基于经济能力差异的受教育水平差异、认知能力的差异。由于父辈或者隔代监护的祖辈受教育水平低,他们对食物营养与食品安全认知存在盲区。”

吕盼博的观点在农村家长身上得到印证。孩子在江西农村老家上小学的吕先生告诉记者,平时打工不在家,过年回家会带很多孩子爱吃的零食,“我也觉得辣条挺好吃的,孩子想吃就买,能有什么问题,但孩子不爱吃饭了还是挺头疼的。”

彭亚拉的调研也发现,贫困地区的经济条件改善了,但孩子的身体质量指数的合格率并不会提高。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在山西和湖南的调研发现,原以为经济条件好了以后,营养不良的孩子就变成了身体健康的孩子,实际情况却是变成了超重和肥胖的孩子。所以经济条件的改善不一定能够改善孩子的营养状况和健康状况,我们还需要教育。”

加强监管更要开展食育

农村地区劣质零食横行,威胁农村儿童饮食健康,而这些零食却很难流入城市。对此,有专家认为要让问题食品在农村无处藏身,必须从源头治理,加强生产和流通环节的监管。

2016年底,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公安部、农业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五部门联合开展农村食品安全治理专项督查,要求完善农村食品生产经营全链条监管,形成全方位、全环节、全覆盖的农村食品安全治理长效机制。

而记者在所走访的农村、乡镇发现,农村食育知识普遍缺乏,家长说不清、学校道不明、孩子不在意,也是除食品安全外,让劣质零食横行的重要原因。因此,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意识。

在“2016中国食育高峰论坛”上,彭亚拉建议,把膳食营养与食品安全教育嵌入到国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提高孩子们的健康水平。

延伸阅读:"五毛食品"泛滥农村校园 家长维权意识待提高

每天,在放学铃响前十分钟,豫南一农村小卖部店主汤女士就会放下手头的事情,开始迎接一天的销售高峰。铃声一响,学生们就会像脱缰的小野马,涌进她那不足15平方米的小卖部。

近年来,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屡屡被曝光,尤其是包围校园的“五毛食品”,破损溢油的小包辣条、“傍名牌”的山寨食品、过期食品堂而皇之地涌进农村小卖部。农村校园正在成为“五毛食品”的消费市场,其中的安全隐患令人担忧。

15平方米小卖部

一年收益近10万

记者在多地农村采访发现,在学校附近,大多会有这样的小卖部或是流动摊贩,他们售卖的主要是一些包装粗糙、口味浓重的食品。这些零食单价往往低于1元,被人们称作“五毛食品”。

“卖得最好的就是辣条、臭干、鸡翅等重口味的零食,差不多每两天就要到县城补一次货。”汤女士向记者透露,这些零食,平时自己也常吃,而这间不足15平方米的小卖部,一年收益近10万元。

记者在河南省永城市陈集镇一小学门口看到,11点半刚放学,学生就成群结队地涌入学校门口的小卖部。每个学生都会从“琳琅满目”的零食中挑出中意的几款,一款名为“一见钟情”的花生牛奶只要1元,但记者在外包装上并没有找到生产日期。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彭亚拉曾就农村儿童营养和食品安全开展长达三年的研究。研究团队深入江西、湖南、河北、四川等多地农村实地调查发现,农村学校周边出售的零食中,许多是劣质小零食,生产厂家地址、电话等信息虚假的比例高达30%。这些劣质小零食中,仅“辣条”类就有30多种,且均产自小村镇的小作坊。

“偏偏这种三无产品,大多数商店都有,每个学生都爱。”国家二级营养师、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公益部部长刘璐说,长期研究农村饮食教育问题的她,对这种现象表现出无奈。

“五毛食品”三宗罪:

“三无”、傍名牌、乱添加

记者采访发现,这些琳琅满目的“五毛食品”大多没有正规的生产厂家,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甚至一些零食的包装袋上,几乎找不到食品质量安全标志,包装印刷粗糙,生产批号以及可食用日期模糊,甚至出现漏油情况。

在农村市场,“傍名牌”的山寨食品也比比皆是。记者在永城一小学门口卖零食的小推车上看到,一款“酷e百”牌的可乐,外包装乍一看很像可口可乐,而另一款名为“雪芬”的汽水,外包装则酷似芬达。“在小学门口,质量好的、贵的零食卖不出去。”摊位老板说。

除了卫生状况堪忧外,“五毛食品”添加成分对人体危害也很大。彭亚拉的研究团队通过对30余种“辣条”的简单分析发现,一些产品加入的化学添加剂多达22种。

“添加剂不是天然的食品成分,在食品中加入过多食品添加剂的话,对人的身体危害是明显的。轻的会导致一些小病,出现急、慢性中毒问题,严重的甚至会致癌。”河南省肿瘤医院医生庄昊说,长期过度食用添加剂超标的食品,危害人体肝脏及神经系统,对代谢排毒能力较弱的小孩危害更明显。

“调味剂食用过多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还容易造成饱胀感,影响儿童正常进餐摄取营养。”刘璐说,农村孩子患高血压的概率要高于城市,主要是因为当孩子吃了太多重口味的食物后对盐的摄入就会增加,很容易诱发此类慢性疾病。

监管难度大

家长维权意识待提高

“五毛食品”缘何屡禁不止?记者采访发现,学生“停不下来”、家长“视而不见”、监管疲软无奈是导致农村学校周围垃圾食品泛滥的主要原因。

随着经济发展,父母们的教育观发生了变化,对孩子的一些物质要求不再像过去那样控制,而孩子们的辨别能力并没有想象中的强,很难摆脱对来源不明食品的诱惑。

此外,近年来,城镇食品安全管理越来越严,但部分基层执法部门对农村市场重视程度不够,农村也就成为监管薄弱地带。在一些中小学外,记者发现存在着不少的流动商贩,也给监管带来难度。

“农村市场很大,我们监管队伍人员又少,也缺乏必要的检测设备。虽说通过不间断的检查监管收到一些效果,但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你去检查没收了,走了之后他们可能又会销售。”河南省延津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说。

“问题食品扎堆农村的主要症结,并不在消费环节,而是在生产、流通环节。要让问题食品在农村无处藏身,必须从源头治理,加强监管。”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村医马文芳建议说,要建立严格的问责制度和追惩机制,加强对一些生产、销售场所的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力度。

仅靠制度约束还不够,需从思想层面对行为进行引导。“我们走访了许多农村,发现农村饮食教育知识普遍缺乏,家长说不清,学校道不明,孩子更是不在意。”刘璐建议,要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对广大农村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教育,在学校开展饮食行为教育,从而自觉地科学饮食,逐步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责任编辑:周晶晶 CN032)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