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来过,但未曾离开

2017-04-18 06:57:07    人民法院报  参与评论()人

从河南省商丘市采访归来,那一块块盖着塑料大棚的庄稼地时常出现在记者的记忆中。大棚的前面挂着承包人的名签,这是每个贫苦户的脱贫“圣地”——没有文化、没有手艺,他们唯一拥有的就是力气。

两年,对于三位挂职干部而言,是一段难以磨灭的人生记忆。很多时候,他们没有把这里当成驿站,而是自己的另一个故乡,一片亟待改变的土地,一群需要帮助的亲人。

村里有孩子大学毕业,欠了3800元学费拿不到毕业证。吴海江听说后,自掏腰包补齐了学费。一位他帮助过的聋哑人,见到日渐消瘦的吴海江,从口袋里掏出50元钱,比划着让他补身体……

“招商达人”邓亮,一个人出差就住经济型酒店,和同事在一起时也只登记一个标间。但在招商微信群发红包,常常是一两百元地发。几个月时间,数额有3000元上下……

骆惠华在工作之余,默默资助困难群众。这两年,他直接帮助过的有十几个人,花费少说也有近万元……

这些事,他们很少讲,但却有人给他们记着。

记者并不想用奉献、付出、高尚来定义自己的感受,因为,在挂职干部看来,他们只是把老百姓的脱贫当作自己的事来办,初衷简单而自然。

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每一个采访对象都会对记者说上这样一句话,真希望他们“再留两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