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
小心“红包”诈骗添堵
跟微友比比谁抢的红包最大、给朋友网购一份表达爱心的年礼、抢购一张通往老家的火车票,这是大多数人临近春节时必做的三件大事。不过,与普通市民比起来,诈骗犯还忙着一件更重要的事,那就是利用网友抢红包、网购商品和买车票的急切心理,耍几个小伎俩从中获取非法利益。
大过节的,怎么才能避免网络诈骗犯给自己添堵呢?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个诈骗案例和信息专家,为市民提个醒儿。
案例1
“假红包”外衣多种多样
“我给你发了一个红包,赶紧去拆!”近日,大学生小雨在一个兴趣爱好群里发现了这样一类红包:不像普通红包那样直接,而是通过文章链接的形式,把拆红包作为文章的标题,吸引微友将微信文本点开后再抢包。怀着可能收获红包的侥幸心理,小雨点开了链接,却发现了更多异常:要想打开这些红包,需要填写包括支付密码在内的个人信息;而且红包金额是2000元,远远高于微信红包上限的200元。小雨多了个心眼,上网搜了搜,发现被类似红包坑过的微友不在少数,这类红包多是钓鱼网站耍出的花招,用户填了密码不仅拿不到钱,账号内的资金还会瞬间“蒸发”。
不过,骗子的圈套一环套一环。为了成功骗用户提供支付密码,骗子除了直接提要求外,还有更委婉的、不容易引起用户警觉的方式。最近,微友崔先生就手滑跌入了一个红包陷阱:他在朋友圈看到好友发布“支付1元领大奖”的红包链接,于是扫了领奖二维码,想领一份上千元的大奖。没想到,付款后的崔先生不仅没拿到奖,他账户里本来存放的一千多元余额也遭遇“秒刷”。崔先生赶紧联系那位发链接的好友,想问一下儿情况,一聊才了解到好友微信被盗号,这个钓鱼链接其实是盗号的骗子发出的。因为崔先生在支付1元钱时输入过一次密码,所以骗子便轻而易举地将崔先生的账户余额尽数取走。
提示:
抢红包别输个人信息
“所有涉及填写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号等重要信息的红包,一定要选择拒绝,以免陷入钓鱼网站的骗局;领取微信红包时不需要支付任何资金,任何让用户先支付再领取的红包,一定有猫儿腻。”临近春节,微信团队相关工作人员向用户做了这样一番提示,并表示,在抢红包时,用户要仔细确认红包信息,并核实发布红包者的真实身份,不要因为利益诱惑而轻易点击陌生人发来的红包。
微信团队还表示,微信官方客服联系方式为95017,用户在发现此类“钓鱼红包”时,也可举报,微信会一一查证并处理。
案例2
智能设备易泄露信息
两个星期前,做会计工作的高惠女士收到了一份由朋友馈赠的新年礼:一款上千元的黑色智能手表。匆匆扫了一眼说明书,高女士发现,这款手表既时髦又实用:一块酷炫的小表盘既能打电话又能发微信,还能科学记录人在运动时的各项数据。第二天,高女士便将它戴到了自己的手腕上,并登录了微信、绑定了手机通讯录。
过了几天,高女士上班正忙得不可开交时,竟接连收到3个朋友的电话,内容相似得惊人:告知高女士有一个骗子正打着她的旗号借钱。高女士一听,赶紧回想这两天有什么异常的事情发生,一摸手腕才意识到,那款还没戴热乎的智能手表不知什么时候给弄丢了。
原来,高女士在绑定个人信息后,并没有更改设备上的默认密码。在手表丢失后,骗子便迅速获取了高女士的诸多隐私信息,包括通讯录、短信、未接电话等。据高女士介绍,在她丢失手表后的一个星期内,其亲友及同事都频繁遭到信息诈骗的骚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