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春节期间 小心“红包”诈骗添堵

2017-01-26 20:46:14    北京晚报  参与评论()人

春节期间

小心“红包”诈骗添堵

跟微友比比谁抢的红包最大、给朋友网购一份表达爱心的年礼、抢购一张通往老家的火车票,这是大多数人临近春节时必做的三件大事。不过,与普通市民比起来,诈骗犯还忙着一件更重要的事,那就是利用网友抢红包、网购商品和买车票的急切心理,耍几个小伎俩从中获取非法利益。

大过节的,怎么才能避免网络诈骗犯给自己添堵呢?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个诈骗案例和信息专家,为市民提个醒儿。

案例1

“假红包”外衣多种多样

“我给你发了一个红包,赶紧去拆!”近日,大学生小雨在一个兴趣爱好群里发现了这样一类红包:不像普通红包那样直接,而是通过文章链接的形式,把拆红包作为文章的标题,吸引微友将微信文本点开后再抢包。怀着可能收获红包的侥幸心理,小雨点开了链接,却发现了更多异常:要想打开这些红包,需要填写包括支付密码在内的个人信息;而且红包金额是2000元,远远高于微信红包上限的200元。小雨多了个心眼,上网搜了搜,发现被类似红包坑过的微友不在少数,这类红包多是钓鱼网站耍出的花招,用户填了密码不仅拿不到钱,账号内的资金还会瞬间“蒸发”。

不过,骗子的圈套一环套一环。为了成功骗用户提供支付密码,骗子除了直接提要求外,还有更委婉的、不容易引起用户警觉的方式。最近,微友崔先生就手滑跌入了一个红包陷阱:他在朋友圈看到好友发布“支付1元领大奖”的红包链接,于是扫了领奖二维码,想领一份上千元的大奖。没想到,付款后的崔先生不仅没拿到奖,他账户里本来存放的一千多元余额也遭遇“秒刷”。崔先生赶紧联系那位发链接的好友,想问一下儿情况,一聊才了解到好友微信被盗号,这个钓鱼链接其实是盗号的骗子发出的。因为崔先生在支付1元钱时输入过一次密码,所以骗子便轻而易举地将崔先生的账户余额尽数取走。

提示:

抢红包别输个人信息

“所有涉及填写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号等重要信息的红包,一定要选择拒绝,以免陷入钓鱼网站的骗局;领取微信红包时不需要支付任何资金,任何让用户先支付再领取的红包,一定有猫儿腻。”临近春节,微信团队相关工作人员向用户做了这样一番提示,并表示,在抢红包时,用户要仔细确认红包信息,并核实发布红包者的真实身份,不要因为利益诱惑而轻易点击陌生人发来的红包。

微信团队还表示,微信官方客服联系方式为95017,用户在发现此类“钓鱼红包”时,也可举报,微信会一一查证并处理。

案例2

智能设备易泄露信息

两个星期前,做会计工作的高惠女士收到了一份由朋友馈赠的新年礼:一款上千元的黑色智能手表。匆匆扫了一眼说明书,高女士发现,这款手表既时髦又实用:一块酷炫的小表盘既能打电话又能发微信,还能科学记录人在运动时的各项数据。第二天,高女士便将它戴到了自己的手腕上,并登录了微信、绑定了手机通讯录。

过了几天,高女士上班正忙得不可开交时,竟接连收到3个朋友的电话,内容相似得惊人:告知高女士有一个骗子正打着她的旗号借钱。高女士一听,赶紧回想这两天有什么异常的事情发生,一摸手腕才意识到,那款还没戴热乎的智能手表不知什么时候给弄丢了。

原来,高女士在绑定个人信息后,并没有更改设备上的默认密码。在手表丢失后,骗子便迅速获取了高女士的诸多隐私信息,包括通讯录、短信、未接电话等。据高女士介绍,在她丢失手表后的一个星期内,其亲友及同事都频繁遭到信息诈骗的骚扰。

提示:

使用前要改密码

“不仅是智能手表,智能家居、智能电视等等智能联网设备已逐渐成为消费者的新宠,也成了新年礼物的热门选择。不过,这些新年礼却有可能带来信息数据的泄露,从而让用户陷入网络欺诈的风险。”信息服务公司益博睿亚太区防欺诈和身份识别业务负责人Nick Wilde就此案例接受采访时表示,每逢新春将至,网络使用也将迎来高峰。网络是相互连接的,一旦某个设备上的数据遭到泄露,很可能用户的整个网络都会遭到入侵,其他设备上的隐私数据也会因此而泄露。

Nick认为,要确保使用过程中个人信息的安全性,首先要确认该联网产品和服务是否购买于品牌公司,这是起码的安全保证;而后要花几分钟时间阅读一下每个产品或服务的隐私和数据使用政策,了解该设备会如何使用、存储或共享个人数据。需提起注意的是,用户应查看说明里是否提及该设备采用“端到端加密”技术,如果采用,则意味着第三方无法看到或听到用户的通信。“现在越来越多的产品都在其产品描述中加上了这一条。如果没找到,请向厂商咨询。”他还表示,联网之前更改设备的默认密码也很重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按说明启用“双因素认证选项”,比如除了使用用户名和密码,还可以添加只有你自己知道的生日、爱好等信息,从而获得双重安全保障。

案例3

假网站借势骗钱

在这几天的返乡大潮中,如果能成功抢购上一张通往老家的火车票,就好像把团圆的幸福牢牢握在手中。不过,许多网络诈骗犯正是利用游子思乡的急切心情,或是市民对于假期旅游的向往,轻而易举地赚了一把昧心钱。

刘晓是一名大二学生,为了假期与朋友一起出游,他受大家委托,负责购买8张从杭州至厦门的火车票。刘晓直接在网上搜索“动车”二字,在搜索出的结果中的第一项链接中进行了火车票购买,并进行了总价为2252元的火车票支付。按理说,这时刘晓应该收到抢购成功的火车票信息,可他收到的却是另外一条消息:车票身份证件有误,需要打电话进行人工沟通。这条异常的短信并没引起刘晓的疑心,他打电话想确认身份证件哪里有误。电话另一边,“客服人员”却直接表示,刘晓需要先取消刚才的订单,再核对身份证件,而后再下一次订单并支付。更让刘晓吃惊的是,刘晓必须先支付第二次订单的2252元火车票钱,才能取消第一次订单,拿回第一次订单花的冤枉钱。

神秘的“客服人员”说到这儿,刘晓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他登录了一个非正规的购票网站,刚刚付的2000多元钱已经打了水漂,而如果他还按照客服人员的逻辑,再支付一次车票钱的话,那就等于重蹈覆辙,把腰包里的钱翻倍送给诈骗者。

提示:

登录账户看准“官网”

如今是购买火车票往返程的高峰期,市民更应警惕这类诈骗。百度业务监察部总监刘苗苗提示市民,如果通过百度搜索来查找购买火车票的链接,那么首先要在搜索关键词后,找页面中带“官网”字样标识的链接或V等级的提示。同时,网友还要留意其搜索页面右方展示的相关提示信息,如12306网站指引、12306网站信息公示及众多抢票的合法安全软件。

刘苗苗表示,用账户进行交易的网友在遇到问题时可及时与百度取得联系,让自己的权益得到保护。例如,案例中的刘晓如果是通过百度搜索寻找购票链接而上当受骗的,就可以与百度保障计划沟通,并获得针对损失款项的适当赔偿金额。(本报记者 殷呈悦)

原标题:春节期间 小心“红包”诈骗添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