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素云(右)与79军战友陈永成,阔别70余年后再相见。(志愿者供图)
等待回家的贺素云。
贺素云说,又梦到了娘,娘在前面走,他在后面跟。
11月26日,四川内江暖阳当空。98岁的贺素云在几位年轻志愿者的搀扶下,终于再次踏上了家乡内江的土地。
1942年春天,内江双才镇。贺素云从母亲手上接过补好的衣衫,随着队伍出川抗战。回头时,看到母亲在门口不停地抹眼泪。没想到,这一别竟成永诀。
随后,他奔赴湖南多地抗战,在战斗中身负重伤,被当地村民救下后,留在湖南娶妻生子,其间回家乡生活过10多年。1980年再次返回湖南,照顾妻子直到她去世。
随着年岁增长,回到故土成了他最大的心愿。26日,在湖南、四川、重庆三地热心志愿者帮助下,贺素云如愿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内江。
归乡
乡音未改 听着很亲切
26日清晨6点,重庆。贺素云拄着拐杖,站在酒店窗前,凝望着窗外的夜色。山城,早已经不是他记忆中的模样,“那时候房子没这么高,街道也没现在这么漂亮。”头天夜里11点,他在湖南志愿者陪同下乘坐飞机由湖南抵达重庆。
26日上午11时许,几位志愿者驾车从重庆出发,历经2个多小时,将贺素云送到内江市区的一家酒店外。“内江,这里是内江。”在志愿者搀扶下,他再次踏上家乡的土地。
“能回来看看,这辈子的心愿就了了。”手拄拐杖,打量着这座城市,贺素云说,家乡变化很大,但“口音还是这样,听着很亲切。”
思家
老兵抹泪:遗憾没能跪别母亲
看着家乡的一草一木,贺素云布满沟壑的脸上,两行老泪滑落。
“这里离老家只有三四十里路了。”小时候,他同母亲走路到过城里。在湖南,他常梦见母亲,“娘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
1942年春,前线战事紧张,一道征兵令打破了村庄的宁静。保长来到贺家,带走了23岁的贺素云。
“当时我是家中最大的孩子。两个弟弟和1个妹妹都还小。”贺素云说,当时母亲哭着从屋里拿来一件缝补好的衣服,“我回头时,看到她靠在门口,不停地抹眼泪。”
起初,他以为很快就能打完仗回家,“走的时候,忘了向母亲跪拜告别。”
没想到,这一去就是几十年。等他再回家时,父母已过世多年,“这成了我心里最大的遗憾。”
回忆
与敌人拼刺刀 不幸身负重伤
离开内江后,贺素云等人步行抵达重庆,再坐船到湖北,受训后分配到79军机枪连。
他曾到湖南益阳、常德等地作战。1944年6月,衡阳保卫战爆发。他所在部队奉命从长沙出发前往支援。还未抵达衡阳城,便遭到日军猛烈阻击,“装备差距太大了,军长王甲本命令我们退到祁东一带。”
贺素云说,在段桥湾(音)与敌人拼刺刀时,他遭到一名鬼子背后偷袭,“刺刀从右背刺穿到右腹,现在身上都还有伤疤。”
日军离开后,当地村民发现了半昏迷的贺素云,将他带回村里救治。后来,他留在当地做长工,直到抗战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