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深度阅读页面 > 正文

我痛得快要死了,谁能帮帮我?

2017-09-07 14:10:41  瞭望智库    参与评论()人

2,如另一半人永远不会懂这种折磨

知道我要写无痛分娩,我的一位朋友,经历过无痛分娩和顺转剖的J告诉我:「我一定要赞美发明了无痛分娩的人。」3年前,J不眠不休疼了两天,医生终于决定,她的产程已经可以上无痛了。

「(无痛)一打进去,我就睡了20分钟,太累了。」

积攒完体力,四小时后,她开始试产,「换了三拨医生,评估后都认为我的头盆不对称,最后决定剖。」不需要重新穿刺,直接加大麻醉量,她剖宫产生下了7斤多的大头儿子。

回顾自己的整个产程,J对最终的转剖并没有特别遗憾,「无论如何,我觉得上无痛让我获得了休整的机会,后来也配合医生尝试了顺产,也能头脑清醒的考虑要不要转剖……」

第二,事实上寻找有效减缓产痛的方法,是全世界几乎每种文化的女性从未停止过的探索。

但在过去的数百年间,对分娩痛的医学干预一直不是主流,在普利策奖图书《天空的另一半》中指出,「麻醉剂被研发出来后,几十年来不让分娩妇女使用,因为妇女受苦被认为理所应当」。

上上个世纪,产科医生辛普森曾经断言:「医学界一直反对使用分娩镇痛,但作用不大,我们的产妇一直在给我们施加压力,分娩镇痛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20世纪早期,一位美国女记者写道:女性们呼吁医生,要是能成功帮她们从产痛中解脱出来,就能使「一半的人类免受这个古老的折磨,而另一半人(男性)是永远不会懂得这种折磨的。」

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在欧美国家,分娩变成了制度化规范化的产物,在产妇们夺回自己对分娩控制权的呼声中,不使用药物干预的「自然分娩」再度盛行,著名的拉梅滋呼吸法便是出现于那个时期。

而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硬膜外镇痛(一种区域麻醉)形式的分娩镇痛开始大幅流行,根据当时的数据,1981~1997年间,在全美的各大医院,硬膜外镇痛分娩的比例有2/3。

3,中国的无痛分娩技术起初并没落下很远

最初,中国并没有落下很远,1964年,通过对67名「熟人帮忙」式分娩镇痛的案例的分析,张光波医生在第一届全国麻醉学术会议上作了名为《连续硬膜外阻滞用于无痛分娩》的报告。报告发表后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

关键词:产妇跳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