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遗传承的德化实践:研培计划创新师带徒模式

2017-09-22 16:37:14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甲铸)86岁的邱双炯坐在考究地木制长椅上,语速徐缓。尽管早已功成名就,但老人并不急于谈及德化瓷:这门技艺究竟该怎样才能更好的传承下去。

传承下去,这是整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一项巨大使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活态呈现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如何提高传承水平,是关系到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一个不容懈怠的重大问题。

离开邱双炯老人的研究所,夕阳已打上德化街头。实际上,就在古瓷都一如往昔的黄昏里,在德化的两处培训课上,一些孩子还依旧在白磁盘上一次次描线又擦掉,一些学员也还在灼热的培训班里手握刻刀——德化瓷烧制技艺这一非遗项目的传承正走在一条卓有成效的实践之路上。

德化瓷一定要传下去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当代知名雕塑艺术家邱双炯 (王甲铸 摄)

福建德化和湖南醴陵、江西景德镇并称为中国三大古瓷都,其出产的德化瓷以“中国白”、“东方艺术珍宝”之名享誉天下。但晚清以后,德化瓷业却每况愈下,其间只有苏学金、许友义等少数民间艺人苦苦坚持,直到新中国成立,德化瓷业才获得新生。

如今已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终生成就奖获得者的邱双炯1932年出生,自幼丧父,家境贫寒,14岁自谋生路到瓷庄做了6年学徒。此后,邱双炯在政府部门任职,并曾担任德化县委副书记,直到退休后才又投入到陶瓷事业中。

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德化陶瓷烧制还是以柴火为主。经过潜心研究,邱双炯用他的研究成果实现了德化陶瓷产业“以电代柴”的能源变革,并首创了“薄胎瓷塑”和大体量中国白瓷塑作品。

在他自己创办的陶瓷研究所里,老人一直坚持“师带徒”,希望能够培养更多的瓷塑人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邱双炯曾说:德化瓷一定要传下,这是德化瓷都的根。

传统“师带徒”模式正在创新

  德化瓷 孔子造像 (王甲铸 摄)

但事实是,传统的“师带徒”模式本身也亟须创新,以适应现实要求。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卢美彬说,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一直以来都是“以师带徒”,原本对传统技艺感兴趣的年轻人就少,这样以来可选择的面就更窄,真正能学好的优秀的徒弟并不多。

相关报道:

    关闭
     

    为您推荐: